【编者按:2024年4月2日,温州医科大学举办“同一健康”创新发展论坛,主题是“终结未来大流行·共识与行动”。温州医科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校堃,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子新,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国屏,中国工程院院士夏宁邵,军事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杨瑞馥少将,美国运动科学院院士朱为模,同一健康研究院陆家海教授,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毛振宾院士等专家学者,围绕如何遏制重大公共卫生危机等问题,就“同一健康”应对策略与具体行动计划建言献策,为保障国家安全与人民健康。
”这一论断是百年来世界各国重大公共卫生危机的精辟总结。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传染性疾病跨物种、跨国界的传播多次引发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危机,包括2003年SARS疫情、2009年H1N1流感、2013年H7N9流感、2014年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疫情、2016年南美寨卡病毒病、2017年安哥拉与巴西的黄热病、2019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等。这些跨国界的公共卫生危机深切告诫我们,人类、动物与环境具有相互缠结的深层健康关联,是一个“三位一体”的大健康网络。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健康”的新时代,不能用昨天对付威胁的办法来对付今天和明天的威胁,而是要谋划可行的、有预见的和多学科的解决方案。
各国政府与专家学者逐渐认识到,单一学科、组织或部门已无法应对和处理人类、动物、环境三者的整体问题,它要求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和国家间的合作交流,需要政府、医学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多主体共同参与,有效整合医疗、兽医、环境、疾控等部门的资源力量来保障整体健康,将防御关口前移,在疾病大流行开始之前从源头上阻断,实现终结传染病大流行的目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大流行提醒我们,必须在下一次全球大流行疫情前防患于未然,化被动为主动,以更快的行动、更小的代价将大流行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以“同一健康”策略应对当前挑战
(一)气候变化导致的全球性生态传染病亟需世界各国之间建立密切而常规化的合作机制。20世纪50年代以来, 地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等气候现象日趋明显。研究表明, 温度升高和蒸发量变化会影响病原体的释放和稀释过程。极端降水事件与水传播疾病暴发之间也存在正相关关系,可能影响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向地表水的输入,导致人畜的交叉感染。诸如此类的情况都需通过同一健康策略保障人、动物、环境的共同健康。
(二)食源性疾病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当前公共卫生的重大挑战。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就着手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将各种食源性疾病病例联系起来, 对主要的食源性病原体进行早期与主动监测。2010年,越南于也尝试采用同一健康策略, 通过在农场实施最佳饲养实践、改善养猪场和家禽养殖场的生物安全措施、提高家庭饲养人员知识水平等方法,提升畜牧产品供应链的食品安全。这些举措都值得我国学习借鉴。
(三)新发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EID)是近年来的世界性顽疾,研究显示约75%的新发传染病是人畜共患病且跨物种传播。病原体在动物和人群中的传播存在大量隐性感染,致使疫情难以得到彻底控制和清除。这就要求我们着力研究人类、动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并制定有效的缓解策略。欧美国家的实践及全球应对新冠疫情的经验告诉我们,新发传染病的应对要在第一时间弄清相关动物携带的病原体谱、感染谱,在动物和高危人群扩散到一般人群之前及早发现,实现从早期监测、快速诊断、感染追踪、防护隔离、疫苗接种、疾病救治、物品禁运到消杀销毁等全过程、全链条的管控。
(四)细菌耐药性是当前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威胁之一。据统计,2019年全球495万人死于抗生素失效,到2050年预计增加到1000万人,近100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新冠病毒的暴发和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进一步引发人们对全球大流行疾病加速抗菌素耐药性的担忧。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认识到需采取人、动物、食品、植物、环境领域统筹和跨国界、跨部门合作的同一健康策略才能有效控制抗生素耐药的不断增加,通过探索宿主和微生物基因组学以及其他新技术, 利用微生物群调节、牲畜育种、基因编辑、疫苗接种、抗病毒策略和噬菌体疗法等减少我们对抗生素的依赖。
三、我国落实“同一健康”理念的主要建议
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 同一健康策略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加速发展趋势,全球范围内已形成一批较成熟的同一健康教研机构、政府机构、国际组织等,在疾病的监测、预警、病毒溯源、关口前移等方面开展研究与治理工作。这里就我国如何将“人-动物-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视角来解决人类健康问题。
(一)建议在中央层级建立公共卫生领导小组。2020年1月新冠疫情伊始,党中央即决定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加强对全国疫情防控的统一领导,为有效应对新冠疫情各种突发状况确立了牢固的政治与组织保障。建议在此基础上,成立中央层级的公共卫生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卫生、农业、环境、科研、公安、物资、宣传、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明确各方职责与联动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变多点触发为一线触发,为防控重大公共卫生危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二)建立多区域的国家级传染病监测预警中心。从源头上实现关口前移,建立人医、兽医、质检、商检、林业、农业等多学科、多部门的协同联动机制,推进主动性、全过程、全链条的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有效遏制新发传染病的危害。具体而言:改革基于以医院监测发现传染病的被动应对模式,建立职业人群队列和稳定的动物监测哨点,形成以动物从业人员为监测对象的主动监测模式;开展多病原学快速甄别研究与不同生态环境下重点人群的感染谱分析;加强农场及动物交易市场的管理,建立生物安全隔离区,加强农业支持,规范家禽产业,改善冷链运输系统;建立适合我国生物安全状态的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从被动防疫的生物安全观转型升级为生物震慑相结合的主动生物安全观。
(三)联防联控公共卫生数据实现开放共享机制,强化在传染病防控全过程的多学科、多地区、多部门融合汇聚与大数据通畅共享。具体而言:建立基于基层传染病信息数据自动发送的扁平化传输网络,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预警预测,避免关键数据人为干预和遗漏,形成卫生、农业、林业、海关和应急等机构与地方政府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常态化工作机制;整合和挖掘人、动物、环境等健康相关量化数据,加强各部门信息和数据的共享共用,提升基于量化数据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准;建立一定数量的国家P3实验室,加强监测与管理,终结未来大流行,保障国家安全和人民健康。
(四)设立符合“同一健康”理念的新型交叉学科和专业研究机构,启动基于“同一健康”理念的多学科交叉重大研究计划。具体而言:将“同一健康”理念融入爱国卫生运动,从被动防控到主动应对;在高校科研院所设立以“同一健康”命名的新学科,培养“宽知识、强能力、善应急”的交叉学科公共卫生专业人才;成立“同一健康”专业研究机构和专业学会,致力于多学科交叉和数据驱动的多单位合作、多部门协同,统筹医疗卫生、动物防疫、环境科学、生物学、信息工程等相关领域的学术力量;加强“同一健康”多学科协同性理论研究,提升基于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公共卫生领域的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开展我国野生动物病原本底调查和资源库建设,从人-动物-环境交界面出发,开展持续监测与早期预警;设立专项科研基金,大力支持传染病预警溯源防控与细菌耐药性问题等关键技术的研发转化。
(五)建议出台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卫生法典明确卫生疾控、农业、环境、市场监督、科研机构等相关部门的职责,改革原有“多线并行”、“垂直领导”、“分级交叉管理”的管理体制,把医疗疾控、检验检疫、传染病防治、医药管理、职业病防治、卫生知识教育、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等事业纳入统一框架,完善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速度。温州医科大学发展规划处 王世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