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月5日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宣布启动合并重组以来,两家头部券商的整合进度受到市场密切关注。作为新“国九条”实施以来头部券商合并重组的首单,这是中国资本市场史上规模最大的A+H双边市场吸收合并、上市券商A+H最大的整合案例,也是2008年以来国际投行最大并购项目。
国泰君安董事长朱健近日在公开场合表示,相信两家公司合并重组一定会带来新的整合效应,为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打造一流投行做一次更有力、更有效的尝试。新公司将拥有更加强大可持续的资产负债表、更加互补共享的牌照体系、更加雄厚的客户基础和更为广阔的国际覆盖网。“相信‘1+1’是可以并且完全有可能大于2的。”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两大头部券商合并,是中国证券业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响应了打造一流投资银行、促进证券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方向,有助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有利于地方国有资源整合,同时有望在证券业内产生示范效应,加速行业竞争格局优化。
“强强联合”致力打造新龙头
在打造“航母级”券商,建设国际一流投行的目标提出后,有关头部券商合并的传闻便一直不断。与依靠内生增长扩大规模的缓慢逻辑不同,行业内“大券商+大券商”的合并重组,被业内认为是提升规模和综合实力的可选路径。
“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为本轮券商并购周期中标杆项目,合并后将打造券商新龙头。”申万宏源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罗钻辉在研报中说道。华创证券金融首席分析师徐康也表示,合并后新主体业务规模更大,对融资成本,业务做大做强都有一些利好。
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同属上海国资,均是国内历史悠久的头部综合类券商,并且都是A+H股上市公司。其中,国泰君安由诞生于1992年的国泰证券和君安证券在1999年新设合并成立,综合实力长期保持行业前三;海通证券成立于1998年,由交通银行发起设立,是唯一成立后未被更名,也未被注资的一家大券商。
若两家头部券商顺利合并,总资产和净资产规模将实现跃升,以2024年中报为参考,合并后总资产规模16195亿元、净资产规模3311亿元,均位居行业第一。
重要细分业务竞争力也将在合并后获得明显提升。两家公司合并后,证券经纪、期货经纪、两融业务、IPO承销规模、公募分仓收入与托管外包规模均跃居行业第一,公募、券商资管与私募股权管理规模将达3.4万亿元。
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的客户基础和营销网络在多年积淀下,已位居行业前列,合并后优势进一步加强。据2023年年报数据,两家公司零售客户数合计达3593万户、席位租赁净收入达16亿元、A股IPO保荐承销数量达44家,均位居行业首位;网点布局方面,新主体在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的网点达343家,在业内更具优势。
有望实现“1+1>2”效应
对于二者合并,有业内人士表示,两家券商同属上海国资系统,在整合资源、提升实力方面具有更高效率,在业务和区域布局上可以形成协同效应,有望实现“1+1>2”的效应,打造出一家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匹配的一流投资银行。
合并后公司的资产负债表规模更大、结构更均衡,抗风险能力更强。“这有助于提升资金运用效率,因为更大的规模和更均衡的结构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和使用资金。”东吴证券胡翔等三位分析师表示。
从业务发展角度看,二者合并后,一方面,可实现牌照和客户资源共享互补。合并后新主体诸多业务能力将实现提升,各业务线牌照与客户资源得到互补完善,有助于扩大客户覆盖面并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有利于提高单客价值。“海通证券投行业务实力较强,国泰君安在投资、衍生品业务方面布局较为完善。二者加总后新主体投行业务竞争力有望跻身行业头部、自营及衍生品业务发展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方正证券非银金融分析师许旖珊评述。
另一方面,利于更加高效的成本管控。国泰君安具有较高信用评级,有望带动新主体资金成本下降。同时发挥规模效应,在分支机构后台运营、集中采购、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IT资源整合等方面实现更加集中、集约化的管理,从而实现成本有效降低。
业内人士认为,在合并重组操作中,一般而言中后台能力更强的一方作为并购方,往往能够增强整合后公司的风控能力、经营效率,将综合实力提升一个台阶,真正实现1+1>2。从这个角度看,此次国泰君安并购海通证券后的效果值得期待。
形成行业示范效应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但国内券商的资本实力和综合能力与海外头部投行尚存在较大差距。截至2023年底,高盛集团的总资产为11.63万亿元,规模几乎相当于我国整个证券业。在中国金融业双向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国内证券业面对国际头部投行的竞争压力较大,需要快速扩大规模提升综合实力。
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2024年4月,国务院发布新“国九条”,提出“支持头部机构通过并购重组、组织创新等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证监会亦集中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文件,明确“到2035年形成2至3家具备国际竞争力与市场引领力的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目标。
与此同时,肩负着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使命的上海,亟需打造一家与其地位相匹配的国际一流投行。上海市委常委会在2023年12月审议通过《上海市贯彻〈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支持头部证券公司加强业务创新、集团化经营、并购重组,打造一流投资银行”。
中信建投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赵然表示,此次合并不仅响应了培育一流投行的目标,还将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优化国有金融资本布局,并产生示范效应,推动更多证券公司的战略性重组。
“这是近十年中国券商间第一起标志性收购案例,或许也将是同类收购的一个开始。”摩根大通对此评价道。
国际投行并购的“他山之石”
美国拥有规模庞大、发展成熟的证券市场。美国投行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历四次并购浪潮,早期通过投行间不断并购重组,证券市场逐渐形成了寡头垄断格局,目前由几家兼具业务深度、广度的国际头部投行主导。高盛、摩根士丹利、瑞银、美国银行等为代表的大型全能投行的发展历程,实际上都是一部部多元化并购史。
摩根士丹利是美国投行历史上并购重组较为经典的案例,其并购的主要目的是补短板。1997年,机构业务前沿的摩根士丹利,与彼时零售经纪业务市占率排名前列的添惠证券合并,迅速补齐了零售经纪业务短板;2009年又合并花旗美邦,融合原花旗美邦的近一万名投资顾问以及庞大的客户资产资源,迈进全球财富管理头部梯队。通过多次类似并购,摩根士丹利不断查缺补漏,增强其在财富管理板块的优势,一步步发展成大型全能投行。
国际化投行是投行发展的高阶阶段,往往伴随着本国资本市场开放,企业有需求走出去进行全球资产配置。一旦成功将极大改善收入结构,通过海外业务实现利润增长。高盛自1995年开始,通过一系列海外收购使得其资管业务进入世界前列。自2008年以来,高盛海外资产占比逐年提升,保持在35%左右,海外收入占比也常年保持在40%左右。
信达证券认为,美国投行通过并购重组扩大规模、补强业务短板、完善业务条线、提升综合实力,在境内做大做强之后再开展跨境并购的成长路径,对于我国证券行业并购重组有借鉴意义。
海外媒体彭博社认为,在2020年逐步开放金融市场允许外资完全控股之后,中国多年来一直希望创建一家 “航母级”券商,与华尔街银行一较高下,而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的这笔交易将标志着中国在实现这一雄心壮志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此次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合并后,海外市场布局也将进一步完善。以2024年中报数据为参考,合并后新主体网络布局将覆盖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涵盖中国上海、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新加坡、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日本东京、印度孟买等全球主要资本市场。同时多项经营指标国际排名也较此前大幅提高。业内人士表示,合并重组有助于提高新主体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快其向国际一流投行迈进。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