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国补”退场,加之春节较去年提前的扰动,2023年1月车市销量整体不佳,大多数品牌交付呈现下滑趋势。此外,根据易车相关报道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汽车总销量为2686.4万辆,同比增长2.1%。与2021年相比,销量增速下降1.7个百分点,车市新增市场红利日趋饱和。不过,2023年新能源车市仍将继续爆发,根据中汽中心预测: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终端零售达到760万辆,同比增长44.3%,足以可见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地位已经毋庸置疑。那么对国内汽车市场而言,新能源汽车是否已经到了能左右市场格局、掌控未来车市的关键时刻?对汽车经销商而言,大势已至,4S店未来在产业链中站稳脚跟的潜在核心优势点又有哪些?
占比超两成,新能源成车市“新三驾马车”之一
在全球市场范围内,各大主机厂商不断提前自家的全面电动化时间表,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看,2025年将成为第一波主机厂切换纯电赛道的“赛点”,2030年则将成为绝大多数厂商涌入这一赛道的“最终入围期限”。因此,从本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可被视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黄金窗口期。
值得注意的是,越是接近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越发加快。从过去的“弯道超车”到如今的“直道竞速”,尤其是在2021年11月新能源上险量占比首次突破20%,达到20.8%,可以宣告新能源汽车在车市格局中走进了舞台中央。尽管2022年初新能源购车补贴大幅下降,同时又受到疫情波动的影响,但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占比基本仍维持在20%以上并且呈现快速稳步增长势头。如今,摆在新能源汽车发展面前的是下一道势必被跨过的门槛——销量占比达三成,按照目前势头预估,今年年末或明年年初将是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的时间点。
近两年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走势如同坐上了火箭,急剧增长的态势也带动车市格局发生彻底改变。特别是在存量市场中,车市的内在增长动力和竞争格局正在发生着剧烈变化和快速升级。
此前很长一段时间,“投资、消费、出口”被视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增量市场带给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给养,并且给予二十一世纪初就起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足够的生长空间,由此也带来了国内市场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大步发展,构建起“产销大盘扩张、增换购升级、发展中国家海外市场布局”的三个维度增长极。在获得用户基础和品牌积累后,如今我国汽车市场的增长重新培植出带动增长的新三驾马车——“出口、自主、新能源”。
出口方面可以从数据表现看到直观改变,据乘联会数据,2022年汽车出口销量达300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就占100万辆。这其中,海外市场的开疆拓土与自主品牌的加速崛起关系密切,在全球市场进入汽车电动化竞赛的时代背景下,自主品牌已经占据了足够的先发优势;与此同时,自主品牌拥有近二十年时间积累下来的新能源技术核心优势,后劲十足。在推动中国品牌改写全球车市格局的同时,自主品牌也在用新能源产品改写着国内市场。
三类品牌境遇不同,得新能源者终将占尽优势
曾几何时,合资品牌作为我国汽车市场的中流砥柱以领先的技术和产品,为国内汽车工业的起步期和发展期奠定了有利的基础,但随着国内汽车市场在规模扩张进程中出现阶段性减速,车市发展机制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以至于到2019年国内车市首次出现同比下滑,才让厂商们意识到市场规则已经重构。此时,合资品牌环顾身旁,却发现曾经名不见经传的“自主”小兄弟,已经足以与之分庭抗礼,而能够让自主品牌在经过长期量变积累,到近两年出现质变飞跃的根本因素,显然仍要归根于新能源。
在国家层面,自确立新能源汽车发展路线的时刻起,就已经确定了这场车市长跑的最终领跑者必然是在新能源上有所建树的企业。回到十年前,虽然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方面持续投入、力求突破,但其结果始终不理想,而伴随着特斯拉进入中国市场,自主品牌才深切感受到“狼来了”。而在随后的一两年中,造车新势力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虽然新势力品牌的规模和实力远不如自主品牌,但却以“鲶鱼效应”搅动了自主品牌新能源技术的快速进化。
在新势力品牌出现的随后几年,明显可以看到自主品牌对新能源领域的重视加强,不论是产品技术还是销售模式上,传统自主品牌都对新势力进行了对标,甚至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几何、极氪、深蓝、埃安、欧拉、岚图等脱胎于自主品牌的新兴新能源品牌。而这些战略举措的目的仍是为了掌控厂商在新能源赛道的话语权。市场参与者此刻已经深刻认识到,只有提早一步占据制高点,才能形成未来十年甚至更远期的新能源领域长期优势。
从2021年至今的自主、合资、豪华品牌在新能源细分市场的销量表现看,自主品牌的领先优势已经越来越大,但与此同时,豪华与合资品牌在新能源市场的表现却不如人意。尽管豪华品牌虽然在新能源领域起步晚,但却因为市场体量相对小和技术储备充沛,具备在短期内能够快速转型的条件,而这也解释了近两年内各大豪华品牌厂商相继提前“油转电”时间表的原因。相比之下,合资品牌的不温不火更类似于“温水煮蛙”,以至于销量表现上始终维持在“稳定的低位”。一方面是自主品牌借助新势力一飞冲天,一方面是合资品牌转身缓慢,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两类品牌在销量表现上的差距逐渐拉大。由此可见,新能源已经成为汽车厂商锁定未来市场优势的“杀手锏”,谁能越早塑造自己的优势,谁就能快一步占据优势位置。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