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因传闻苹果公司计划将供应链产线转移到中国大陆以外的国家/地区的消息层出不穷,引发市场对于国内供应链厂商在果链地位的担忧。从各方消息综合来看,转移的主要阵地大概率是印度和越南,外界猜测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之后也有可能成为苹果的备选。
越南方面,苹果要求供应商将部分AirPods和Mac的生产线转移至越南进行生产;印度方面,苹果则是尝试在印度本土生产低端iPhone和AirPods的零部件。据最新消息报道,苹果供应商印度塔塔集团(Tata)在豪苏尔经营的一家电子设备外壳工厂里,生产线上生产的每两个组件中大约只有一个能够达标,良品率仅有50%。
此情况基本跟当初市场对于苹果向印度转移产能时的预测保持一致,印度供应商的规模、当地配套设施和员工素质都远远无法跟现在的中国相比。
多方压力同下 苹果产能转移或为无奈之举
苹果大概从2014年开始将生产线逐步向中国以外的地区迁移,以分散产地较为集中的风险。而在2020年后,这个进程明显有所加快。
一方面是因为2022年11月,郑州富士康由于疫情防控生产受阻,给苹果四季度的出货量造成了负面影响,促使苹果加快产能外迁的步伐。另一方面,在外部局势不稳定的大背景下,中国的高速发展让美国政府日渐紧张。
而正因为如此,美国政府一直在给苹果施压,迫于压力,苹果不得不做出相应策略改变。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市场始终是苹果目前最大的海外市场,每年为苹果贡献千亿级的营收。
综合来看,苹果的产能转移将会是一个漫长又艰辛的过程。据苹果公司公布的最新版2021会计年度前200大供应链名单显示,总共有来自全球190家企业供应苹果高达98%的原料、制造、组装等项目。其中,中国大陆供应商超过50家,是苹果最大供应商聚集地。根据彭博社的此前的调查,目前全球90%的iPhone和95%的iPad由中国大陆生产,中国市场也贡献了苹果超过20%的营收。
在配套设施方面,中国供应商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物流和零部件生态系统。同时,跟东南亚很多国家相比,中国拥有大量熟练的劳动力和更加完善稳定的基础设施。彭博Intelligence在发布的一份分析报告中表示,从2022年算起,苹果至少还需要8年的时间,才能把10%的iPhone制造产能转移到中国以外的地区。
而最近两年,中国供应商已经从最开始的组装、包装及边缘性零组件生产等业务,渐渐进入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领域。有市场人士表示,苹果目前转移的都只是末端产品制造业务,而高精尖业务部分仍留在中国,这是越南和印度难以取代中国制造业的根本原因。
供应商纷纷海外布局 国内果链厂商能否继续保持主导地位?
在过去十多年里,苹果公司和中国供应商之间彼此相与有成。如今,与其说是苹果产能外迁,不如说是由苹果带领着中国供应商开始的一场迁徙行动。
市场消息称,苹果公司已直接代中国供应链企业向印度提出建厂申请。据彭博社消息称,有14家企业已经获得印度政府的初步许可,其中AirPods及iPhone的组装厂立讯精密、镜头模组制造商舜宇光学子公司均在允许的名单之列。2021年底和硕在苹果的邀请下,计划在印度建厂,今年1月,和硕对外表示,2023年的资本支出将达到3亿美元到3.5亿美元,部分用于东南亚产能扩张计划。此外有消息表示,京东方已计划在越南建立两座工厂,投资总额或将达到4亿美元,专门来为苹果生产OLED屏幕。
不久前,研究机构TrendForce表示,苹果让立讯精密成为iPhone 15 Pro Max组装供应商之一,这意味着立讯精密打破了iPhone高端机型富士康独揽的局面。“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苹果此举意在降低过度依赖单一制造商的风险。而立讯精密正是凭借着多年来与苹果建立起的深度合作基础以及在海外的提早布局,成功成为苹果风险管理道路上的最佳选择。
据知情人士称,早在2022年8月立讯精密已经开始在越南北部试生产Apple Watch,这是该设备首次在中国以外地区生产。此外,立讯精密2022年半年报显示,公司2022年上半年消费性电子产品的收入为699.46亿,同比增长73.15%。
从立讯精密的半年报数据也可窥得一隅,虽然苹果不得不将供应链多元化战略加速推进,但此项工作并非朝夕可以完成,甚至可以说苹果的供应链多元化战略完全离不开中国大陆供应商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