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产业互联网已经成为数字经济的主战场。作为大湾区产业互联网发展高地,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产业聚集50家互联网头部企业,具有丰富多元的行业级和专业化产业互联网平台,产业互联网加速向平台化、集群化、特色化发展。
为进一步做强产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影响力,“产业互联网看琶洲——2023琶洲产业互联网峰会”分别于2023年1月17日和2023年2月24日举办两场预热活动,其中,第一场预热活动已经在线上成功召开!中国网、海珠发布等媒体对活动实况进行了视频直播,吸引了近15万人次观看,聚集了国内知名行业专家、学者和头部企业高管,共襄大会!
预热活动以“产业互联网赋能商业新模式”为主题,邀请了数字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秘书长、锦囊专家CEO李圆担任主持人,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广州分院副院长朱金周,树根互联联合创始人、CEO贺东东,千鸟互联创始人&CEO刘闻波,中信建投证券投资银行业务管理委员会委员、董事总经理温杰四位嘉宾,围绕产业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对产业互联网如何赋能商业新模式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以下是根据对话中的内容整理而成,略有删节:
李圆(主持人):目前产业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如何,以及您认为2023年的产业互联网的布局重点应该是什么?
朱金周:在全球经济放缓、消费预期下降、美元进入加息周期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互联网的主战场正从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预计2022年我国产业互联网增加值规模占数字经济规模将达到10%左右。从产业周期理论看,产业互联网仍然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至今我国几乎所有的头部平台都是以消费互联网为主,只有少数兼营产业互联网。在美国,专注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的头部平台的数量几乎相同。
2023年产业互联网布局重点仍然在与制造业。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产业互联网赋能的主战场。预计2022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到28%,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作为经济大省,广东全省制造业增加值规模约占全国的1/8,占自身GDP比重超1/3,成为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广东也通过树立制造业当家的鲜明导向,为制造强省建设提供强劲的政策驱动力。
贺东东:当前来看,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呈现两大特征:第一个是前景广阔。实体经济的运行从原材料到消费品的产业链条较长,生产交易运输等环节的规模巨大,所以瞄着产业做互联网变革机会很大,尤其是制造业和农业的创业机会非常多。第二个是难度较大。产业互联网要和产业运行逻辑、行业特点、产业规律深度结合,要基于对行业的深度了解,对产业运行规律的深度掌握,深入去做细分领域。
2023年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存在两大方向:第一个是围绕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构建安全产业链,扩大内外的双循环核心任务。第二个是以数字化创新推动业务增长,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和产业经济。总的来说,2023年要围绕政府的主要战略方向和核心产业趋势做数字化服务和数字化转型。
刘闻波:产业互联网的核心是产业,不是互联网。以前消费互联网享受的是流量红利,但是随着流量红利消失,消费互联网的创业机会逐渐减少,更广阔的创业市场在产业,中国的产业结构非常完善和丰富,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生产体系,各行各业在中国都能找到产业升级的机会。目前,大部分传统产业依然在用原始的方式进行生产制造,需要进行产业升级,从而提升产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判断2023年产业互联网布局的切入点,需要想清楚要选择什么行业?服务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先做工具还是先做交易?然后找到产业中最旺盛的需求,比如纸包装一定是未来十年最经济和环保的包装材料,如果有足够的技术积累做技术改造,就能找到较好的创业窗口,所以,千鸟互联通过短短5年时间,实现单月最高销售突破两亿。
温杰:消费互联网是流量经济,产业互联网是效率经济,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通产业链的各个节点,实现整个链条的降本增效是未来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方向。基于多年从事资本市场的经验,我认为未来产业互联网的布局重点是在制造业、大消费和大健康领域,特别是能够将行业扩展到终端消费与经济民生深入融合的一些细分领域,产业互联网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并延伸出一批优秀企业。
李圆(主持人):产业互联网的驱动下,商业模式的创新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贺东东:在产业互联网驱动下,商业模式创新具有三大核心要素:第一个是了解客户需求并快速满足客户需求。随着客户需求多样化,能够深刻掌握和快速洞察消费者的变化是企业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同时实体经济从了解客户需求到产品交付的链条较长,所以企业要具备高效的敏捷交付能力,能够提供端到端的完整的服务和产品。第二个是打通价值链,形成更大范围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快速响应客户和市场变化的过程中,以针对不同的产业链痛点做产业互联和数字化变革为出发点,最终覆盖完整的产业链条。第三个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产业互联网的核心驱动力是新一代数字技术,企业要运用数字技术实现业务数字化,形成更加实时、准确和真实的运营类数据。
刘闻波:产业互联网的本质在产业,而产业发展的核心在降本增效。大部分产业互联网企业都是围绕为用户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两个指标设置商业模型,无论是做交易还是工具都要通过这两个指标来反映价值。比如,千鸟互联通过原材料的闭环供应链,基于数字化能力迅速聚集规模化的中小企业形成集采优势,降低20%的原材料成本;在生产环节通过智能包装云工厂的方式,充分利用闲置产能,精确调度管控设备,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工业物联网技术将设备联网,实时准确掌握生产经营状况,掌握生产订单进度,提升生产效率快速实现产品交付。同时,产业升级需要具备更先进的设备、更高效的信息技术、更优质的人才。
温杰:产业互联网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核心载体,是新兴产业组织的重要平台。在产业互联网的驱动下,我认为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要素有以下几点:第一、商业模式创新需要先进技术作为基础。第二、商业模式创新取决于产业的数字化程度。第三、商业模式创新取决于产业链的结构。第四、商业模式创新需要得到产业资本和创投资本的支持。总的来说,产业互联网已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产业互联网的驱动下将逐步实现传统产业的智能化转型,不断把技术渗透、扩散到生产、服务的各个环节,创造全新管理与服务模式,打造更高价值的产业形态,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朱金周:产业互联网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向。产业互联网具有三大典型特征,一是“产业属性”,二是“深度融合”,三是“融通发展”。产业属性是产业互联网的根本属性,深度融合、融通发展是产业互联网的重要特征。产业互联网的三大典型特征决定了产业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要素是价值创新。同时,产业互联网必将形成不同于消费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产业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是一个涉及全流程、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过程,打破了消费互联网时代“赚快钱”的思维,真正切实的将重点转移到“产业”的建设上,实现长期的价值。
李圆(主持人):面对快速增长的海量数据,如何树立大数据的思维,同时依托海量数据赋能业务创新?
温杰:在国家政策层面上,产业链转型升级一直是国家的重要发展任务之一。依赖海量数据赋能业务创新,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利用产业互联网收集海量数据。其次,是将收集到的海量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最后,是利用大数据促进业务创新。总的来说,通过产业互联网发展,让产业链各参与方将海量数据汇聚起来,并使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加工处理,数据就因此具备了容易理解的价值,进而建立起更加高效、安全的新型产业链,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贺东东: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经成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外的第五大生产要素。首先,企业需要充分意识到数据作为核心的新生产要素,可以形成新的竞争力,改变行业规则。其次,数据具有路径依赖和先发优势,要尽早开始采集数据形成数据资产,这是一个过程的动态数据的收集和应用,可以在新的维度提高竞争力。比如,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以围绕过程数据连接生产要素,通过数据驱动形成基于数据的智能决策,大幅度改善和提升决策水平。最后,数据是全方位的创造价值,其威力远超过对传统技术改造、传统管理升级手段所带来的效益。比如,树根互联赋能三一重工成功打造了全球重工行业第一座、第二座“灯塔工厂”,如长沙18号泵送工厂,产能扩大123%,生产率提高98%,单位制造成本降低29%。通过数据赋能生产制造的所有环节,产生大量收益和价值。
刘闻波:产业互联网时代更注重设备的数据,以纸包装行业为例,千鸟互联和树根互联合作,将IOT直接链接到印刷包装厂的设备上,可以清晰的了解工厂的生产经营状况,这些数据也为供应链金融提供了非常好的风控模型。另外,通过IOT的方式将二十公里以内的闲置产能连接到平台上,可以清楚的知道设备目前的状态,解决信息不透明、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如果所有生产设备都能像滴滴打车一样联网,这些海量的数据就有机会让我们快速掌握闲置产能的状况,精准调度每一个环节的生产设备,实时、准确的管控生产进度,这将提升30%以上的生产效率。
李圆(主持人):未来两年,传统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趋势是什么?
贺东东:对于食品、纺织、服装、家具等toC的传统企业来说,未来两年行业内会出现大量像千鸟互联、致景科技这样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将订单、生产、原材料、物流、研发等全产业链打通,形成对终端消费者的快速响应能力。而toB的传统企业产业链较长,以汽车行业为例,我认为未来以主机厂与龙头企业牵头打造的数字化供应链一定会初步形成,所以,toB业务要围绕核心企业构建数字化产业链,并主动积极的参与产业链。
刘闻波:产业的本质是降本增效。我认为,产业升级主要围绕两方面,一是供应链的重构,从原材料到终端整个链条缩短。二是技术的升级,通过技术改造影响产业,重新定义生产方式,最终真正做到降本增效。
朱金周:产业互联网的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尤其是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构的背景下,如何发挥产业互联网的赋能作用,需要从产业层面、企业层面和政府层面深入思考。所以,未来两年的发展趋势是承接产业互联网近年来发展的总体情况的延续,不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过去几年,产业数字化对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作用进一步显现,2002-2021年,全国产业数字化占比由不足半数逐步提高到约82%。数字经济进一步向生产领域拓展,推动产业互联网加速发展。从企业层面来讲,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推动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判断,传统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趋势仍然是产业数字化、数字化转型,更进一步讲,是要加快发展产业互联网,增强数字经济发展引领力。
结语:数据不是为了数据而数据,数字化也不是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产业互联网更不是为了互联网而互联网,企业面向客户和用户的价值追求才是根本,通过产业互联网进行降本增效,提升竞争力,才是目标。2023琶洲产业互联网峰会预热活动的成功召开,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一定能给大家在产业互联网创新的路上带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