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国业务受到COVID-19影响,但方达控股(1521.HK)2022财年收入仍实现同比增长35.8%至约250.4百万美元;净利润亦同比增长37.0%%至约25.9百万美元;基本每股盈利达0.0126美元。
2019年5月上市以来,公司营收自2019年的100.4百万美元,增至2022年的250.4百万美元,19-22年CAGR约35.6%,3年增长了约1.5倍,表现了优异的成长性。
于北美、中国两地运营,共享前沿技术、项目经验、质量体系及客户资源。北美业务收入自2019年约72.8百万美元,增至2022年约196.3百万美元,CAGR约39.2%。中国业务收入自2019年约190.3百万元人币增至2022年约365.1百万元人币,CAGR约24.3%。
近3年来,虽然行业面临多个挑战,但得益于公司不断扩充业务组合及产能,中美两地市场均呈现出强增长势头。其中,作为成熟市场的代表,北美业务收入增速稳步放大。中国业务凭借国内创新药研发强周期及工程师红利效应,收入亦是快速增长(19-21年收入CAGR约41.6%),2022年虽受COVID-19影响,也仅略微下滑4.3%。中美两地协同发展,相辅相成,不断夯实业绩高增长曲线。
生产设施、人员快速增加,夯实高增长基础。
目前,方达控股已经形成了一体化药物发现与开发平台,覆盖化学服务、临床前研究、化学生产与控制、实验室测试、临床服务等。
近2年,公司资本开支明显放大,从19、20年的13.9百万美元、15.1百万美元,已增加至21、22年的50.6百万美元、48百万美元,翻了2倍多。主要就是中美两地积极拓展落地了若干新业务、新设施。比如,中美两地设施数量就已由2019年的12个,扩充至2022年的23个,接近于翻倍。至22年底,北美拥有12个,中国11个,设施面积超过12万平方米。员工数量也得以快速扩容,从19年的712名,增至22年1698名,且科学技术人员占比83%。
生产设施、人员快速增加,夯实了公司高增长基础。期间人均产出方面亦有提升,19-22年人均产出分别约14.1万、12.6万、14万、14.7万美元。
北美、中国两地服务能力持续拓展和提升,2023产能全面释放
近几年公司持续扩充服务能力,但期间也未能完全释放产能,其中一个原因便是来自COVID-19的影响。展望2023年,随着两地相关设施全面投入运营,COVID-19影响消失,在手订单逐步释放,料迎来新的上升拐点。
1)北美区方面,已搭建了一个由生物学家、化学家、药理学家及DMPK科学家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合作网络。在药物发现方面可以提供全方位一体化服务,促进研究新药(IND)候选药物的挑选。
报告期内,北美业务各板块中,新增了约6百万美元的早期临床收入;临床前研究收入则是大幅增长113%,至约98百万美元;实验室测试收入亦增长29%至约71百万美元。
此外,加州Hayward约25,000平方英尺新实验室2022年5月投入运营,扩大了北美的生物分析、生物制剂及生物标志物分析服务能力;及在宾州Exton筹建一个46,000平方英尺新生产设施。
收购Experium(一家位于美国芝加哥,提供符合GLP规范的全方位毒理学服务CRO)及Frontage Clinical,分别拓展安全与毒理学及早期临床研究方面的服务能力。
2)中国区方面,建立广泛的药物发现及开发服务平台。
新设施方面,如苏州的临床前动物研究设施,上海临港的研究设施,武汉的药效学研究设施,子公司合亚医药位于上海的API合成实验室等,于2022年均相继投入运营。公司的药物代谢与药代动力学服务,毒理学服务等临床前服务及中心实验室服务等均开始产生收入贡献。2022年,这些新设施与新服务在中国区的收入贡献已超过14%,今年有机会进一步全面贡献业绩。
在服务扩充的同时仍然保持高质量体系标准。公司位于上海、苏州的生物分析实验室及临床中心合作伙伴均通过美国FDA检查,彰显了高标准质量体系。
在手订单持续高增,行业依旧是长坡厚雪
至2022年底,在手订单约341.8百万美元,同比增长41.4%。自2019年以来,公司在手订单持续高速增长,19至22年的CAGR约46.1%。一方面是公司服务能力不断拓展,吸引了更多订单,但另一方面也彰显了优秀的BD能力。
在中国区方面的订单中,来自创新药的贡献是逐年提升的,由19年的不到40%,已增长至80%以上,也体现出近年来公司不断拓展服务能力,在过去主要为仿制药提供研发服务,转型为创新药提供研发服务的积极成果。
方达控股拥有中美两地运营的独特优势,北美实验室长期与海外大型药企合作,也将更多为中国区业务提供与这类全球型药企合作的机会,而中国药企在寻找出海机会时,中国实验室也能为北美实验室提供业务导流机会。此外,公司将更多拓展与控股股东泰格医药的业务合作,以获得更多的业务机会。
据泰格医药2022年报披露的行业数据,2017年到2021年,中国的CRO市场规模从289.7亿元以22.3%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到647.8亿元,预计在未来五年内,中国CRO市场规模将会以24.1%的年复合增长率于2026年达到1,904.2亿元。
实际上,近年CXO行业公司的业绩增长数据基本佐证了上面的观点,且从多家公司最新2022年财报中的合约订单数据上看,未来的增长也依旧可观。毕竟,创新研发是制药企业的刚需,中国这一人口大国,老龄化趋势无法阻挡,医疗服务需求必然是一个持续高增的过程,CXO作为行业“卖水人”,毫无置疑的长坡厚雪赛道。
但是CXO板块哪怕经历了过去一年多的回调,估值大幅收窄后,市场对于板块的偏好依旧相对保守。事后复盘,此前很多所谓利空已经消散,而上游生物科技公司的资金链忧虑,鉴于美联储货币政策变换迎来变更时点,也不是大问题。一个早已成气候的行业,更是国内的优势领域,且海外扩张亦大势所趋,偏好的波动料总有回归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