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承载着对逝者的思念,而我们自己也终究会成为别人眼中的逝者。在这一天,我们要做的是追忆逝者,然而更要做的是感悟生命与死亡。
路桂军主任“葬礼”现场
“我想给自己办一场华丽的葬礼,每年一次。”中国生命关怀常务理事、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路桂军曾经这么说。“其实并不是真正要给自己每年办一次葬礼,而是给自己过一个忌日,在这一天总结人生,重新启程!”路桂军主任在接受骨科在线采访时,解释了他的初衷。关于生死,我们该谈论些什么?面对死亡我们该做些什么?在清明节这天,路桂军主任与您聊一聊生与死的那些事,以及如何让“生死两相憾”变成“生死两相安”。
生死两相安
让生命以更完美的姿态“谢幕”
路桂军主任的工作,就是努力做好生命末期的“摆渡人”,让更多生命末期的患者提高生活质量,以“生死两相安”的姿态无痛、无惧、无憾地完美“谢幕”。病人安详,家人安宁,环境顺遂,真正实现与自己、与家人、与环境的和解。
路桂军主任安宁疗护团队见证死亡曾有一个骨肿瘤病人,因为疼痛痛不欲生,住院的时候想用铁棍撬开窗户跳楼自杀。如果这样的意外发生,对于病人来讲一定是生死两相憾的,注定给整个家庭造成很大的伤害。为了缓解病人的病痛,住进安宁疗护病房后,路桂军主任很快把他的病痛缓解了,缓解后的病人虽然也将不久于人世,但过上了有质量的生活,最重要的还能把自己的人生安排得很好,最后走得时候也是很安详,没有留下任何遗憾。在路桂军主任看来,“生死两相安”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第一,对于患者来说,身体没有痛苦,走的有尊严,是安详的;第二,对于家人来说,心里是平静的,一切都那么平和与释然;第三,对于旁人来说,评价他的人生是完整的,圆满的。“什么样的医疗才是高品质医疗?并不是ECMO,而是在生命不可逆转时,让生命的最后时光过得有质量、有尊严,能与爱的人好好道谢、道歉、道爱、道别,让生命更加圆满。”路桂军主任感慨道。
每年这天
给自己过一个“忌日”
对于每个人来说,生命终要谢幕,谢幕之前时常给自己的人生做一次总结,“得到了什么了,是否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还有哪些愿望没有实现……”路桂军主任认为,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对于每个人来讲,一生最重要的有两个日子,一个是“生日”,一个是“忌日”。“生日”,庆祝自己来到这个世界,感恩父母赋予生命。而“忌日”的意义更大,此生从这一刻起盖棺定论,能激发我们更多的思考。就此审视一下自己的人生和过往,忌日过后几乎是一次重生,所以在陆桂军主任看来,忌日比生日更有意义。忌日可以提醒你,人生并没有那么多来日方长、不期而遇,死亡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生的同时死亡就在身边,谁也不知道它哪一天会到来,但是有所准备就不至于诚惶诚恐。所以路桂军主任认为,过忌日更是一次生命教育,生死之间给自己一个定位,如何让每天过得有价值,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敲一下警钟,在感恩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同时,也要赋予每一分钟的意义和价值。“人不管干什么事都要回头看,及时总结,而不是盲目的走到头。过忌日,虽然在谈死,实则是为了更好地生。”路主任觉得“忌日”的意义也在于此。
“找一个安静的环境,静下来思考一下人生,给自己写一份遗嘱,沉浸式思考可以让我们懂得现在拥有什么,缺憾是什么,应该去做什么,这就像经历一次生死,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死亡教育
要常喊“狼来了”
中国人忌谈生死,尤其是忌谈自己的生死。为什么会忌谈生死,因为大多数人都认为死亡是负面事件,是不好的事情。但是死亡终究会来临,不管你谈与不谈。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直面死亡。然而,面对死亡,我们都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和焦虑感。“对死亡的恐惧感,往往不是来自于死亡本身,而是来自疼痛,来自未知,以及来自死亡的过程。”路桂军主任这样谈到,“如果没有疼痛,并能预知死亡,甚至死亡的过程没有痛苦,只是感觉到困意,在睡梦中告别世界,人就不会产生恐惧。”
为了降低对死亡的恐惧,路桂军主任还建议大家生活中要多谈一些“狼来了”,也就是时常提醒自己风险随时可能会来临,这样就会让我们对死亡有所准备,即使死亡真的来了也不至于很仓促、无所适从,还可以降低习得性对死亡的恐惧,多一份理性,少一份惶恐。
死亡教育
从6岁半开始
那么死亡教育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以及如何教育呢?路桂军主任认为,当一个人的独立意识出现的时候,死亡教育就应该开始了,对于孩子来讲最理想的阶段是6岁半,这个时候孩子可能认为死亡就是永别,作为家长要引导孩子从小建立正确的死亡观念,避免孩子从小产生恐惧和焦虑。先让孩子接受死亡是必然的,就像盘子碎了是一种死亡,花谢了是一种死亡,小白兔去世也是一种死亡。但是还要告诉孩子死亡虽然必然,但并不代表结束,而是生的开始,只是换了另外一种形式存在。比如,花谢了,会有果实结出来,小白兔去世会长成翅膀变成天使飞到空中跟你交流,只是在梦里而不是现实中了。
这样的死亡教育,孩子就会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珍惜身边人。
生命总有终点
死亡无需恐惧
未知生,焉知死?如果我们在生时没有相关的思考和准备,当这一切来临时,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关于死亡,路主任谈了很多,从死亡特征来看,他认为死亡是有原因的,不可逆的,具有普遍性,没有谁能超越生死;从社会学角度来讲,死亡也意味着身份的结束和关系的结束;从心理学层面来说,死亡认知就是对死亡事件的认知和与之产生的情绪反应。我们之所以对死亡产生恐惧,就是因为将死亡神秘化,其实死亡很简单,它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了,我们每个人都会走向人生的终点。生与死正是一枚钱币的正反两面。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人终将死去,就不能体会活着的滋味。生命之所以有价值,正是因为它总有终了的时候,死亡凸显了生命的无价。所以去者善终,留者善别,让我们每个人都生有如夏花,死美如秋叶。当你认清这些事实,也就变得坦然和平静。
文章来源: 骨科在线orthonline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