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政策出台之后,储能赛道迎来高速爆发期,众多储能技术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近日,由长安绿电旗下全额拨款支持的长安储能研究院的教授科学家王江峰表示:绿色氢能(绿氢)储存技术的崛起,预示能源产业即将迎来由绿电与绿氢结合驱动的革命性改变。
氢气在工业中不仅是关键原材料,同时也是一种可靠的二次能源,具有能量密度高、大容量、易于储运等特点,能够实现能量的高效率、跨季节的储存。据IEA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氢气总产量达到9813万吨,同比增加5.5%,2030年产量有望达到17998万吨,产业发展极其迅速,预计未来的发展势头将会继续加强。在产值方面,氢能产业在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扩张,2022年的产值同比增加了11%,达到了4833亿元人民币,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根据产生方式不同,划分氢气的类型主要有灰氢、蓝氢和绿氢等。灰氢通常源于化石能源重整或工业副产品提纯;将灰氢生产的过程与碳捕获、利用及封存技术结合,减少氢气超过90%的碳排放,即得蓝氢。绿氢则是通过可再生能源系统(如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水电解过程产出。风光互补氢储能系统通过将可再生能源转化为电能,并利用电能进行水电解制氢,采用“绿电+绿氢”的耦合形式可以加速能源清洁转型,解决制氢的碳排放问题。
根据《中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预测,绿氢占比到2023年将达到15%,到2050年占比可能增至70%,长安储能研究院的研究预测,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电解水制氢将展现出比传统化石能源制氢技术更优的趋势,预计将会在我国能源构成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比例,绿氢的商业竞争力正在日益增强。
尽管绿电和绿氢的综合应用前景光明,但仍存在一些挑战需要解决,包括能源的稳定供应、储能解决方案的商业化、水电解技术的效率等,长安储能研究院通过不懈研究和创新,正致力于攻克这些难题。
目前,水电解制氢技术以其成熟度和前景被视为最理想的绿氢生产手段,主要有碱性水电解、质子交换膜电解和固体氧化物电解三种类型。各自要求的电流密度、氢气纯度及操作特征都有所不同,从完全工业化到初步示范阶段不等。每种技术的相关比较参数如下表所示:
长安储能研究院在长安绿电的战略指导之下,以基础研究为核心,以产学研用为目的,不仅为长安绿电的商业研发提供储能技术支持,同时也致力于在氢能、氢燃料电池等领域进行高强度研发,在储能技术的最前沿推动行业的增长,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绿色能源转型做出贡献,这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对走向绿色未来中国承诺的有力证明。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