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24国省考有感
我是任远,一位来自迈学教育的非著名公考讲师。先说结论:24考公是近几年来最难的一次,但也可能是未来几年内最简单的一次。
一、越来越少的考试机会
先来回顾一下截止到目前国省考的招录情况:
10月14日,国考公告发布,虽然扩招6%,但其中超半数岗位仅面向应届生招录。
今年国考,“仅专科”可报的岗位为0,“不限专业”的岗位越来越少,仅有的几个也都要求具备基层项目工作经历......
种种迹象表明,在职考生、专科考生、没有任何证书或基层服务经历的“白板”考生的选择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11月26日,国考笔试结束,各大培训机构在匆忙上架了真题之后又纷纷下架,真题保密不仅仅是说说而已,今年很明显动了真格。
12月10号,江浙沪鲁四省市同时开考,无数巡考党欲哭无泪。
11点30分,上午场行测结束,微博热搜话题前5名有3条跟省考相关,分别是“江苏省考酣畅淋漓的蒙题”、“山东省考一考一个不吱声”、“浙江省考比国考还难”,堪称上午刮刮乐,下午书法课。
剩下没考的地区中:
四川今年退出联考,自行命题。
深圳实行改革,先选组再选岗,按成绩填志愿,捡漏上岸基本不可能。
联考时间还没公布,但事业单位联考基本确定了在3月30日进行,所以大概率今年公务员和事业编会一起放到3月举行,留给考生查缺补漏的时间很短很短。
而这仅仅是个开始,未来公考的难度很可能将继续加大。
二、越来越灵活多变的考题
没赶上今年考试的不必惋惜,因为今年的题目确实让不少同学眼前一黑。
常识:时政、法规题目越来越多,复合型题目越来越多,原来最常见的问法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今年最常见的问法是“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几项”,从单选变成了变相考多选。
言语:话题范围越来越广,题目越来越难,题干也越来越长,一页试卷就两个题是常态,一道题堪比一篇小作文,而不少人甚至读完一遍没搞清楚材料在说什么。
数量:其实难度下降了,但没啥用,大部分考生没时间做数量,直接全涂B或C。
判断:图推以前考得比较多的是平面,今年考得多的是立体图推,还有动态元素和功能类的题目。
资料:以往大家可能是算不对,今年就直接找不到计算的数据了。考生既要明确问题是什么,又得在冗长的材料中快速定位数据,而这两部分往往在试卷的正反两面,来回翻页让第一次上考场的同学苦不堪言。
申论:机械的“抄材料”不再可行。今年给了很多对话型材料,重点内容被稀释,关键信息很杂且碎,这对考生的整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我们如何应对
首先明确一点,不公布真题不等于不需要做题,更不是说复习没有用了,刷题没有用了。
同样,题目反套路也不等于只能拼天赋。未来考公上岸,要求我们既要考出理想的分数,还得选择合适的岗位。
在职位的选择上,我们既要结合自身条件,最大化发挥优势,又要多方考虑,规避各种风险,同时还要拓宽思路,多多尝试,秉持东边不亮西边亮,国考不上省考上的理念,拿数量换质量,毕竟我们只要成功一次就够了。
上图是指导一位广东惠州考生选岗,起初她想冲深圳,
但被我用高房价劝退,最后上岸广州市直机关。
回到考试,一个以做题来考察的考试,永远不可能去做题化。你要做题,但不能闭门造车只做题。先汲取一些老师不同的解题思路,从中总结出自己的方法。
不会不等于做不对,会方法才是会做题
有了方法,你还需要扎扎实实地复习,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再去通过刷题锻炼自己的应试思维。
什么是应试思维?比如很多同学在考场紧张的高压状态下,会完全依赖自己的“语感”解决言语题目,这种“语感”其实就是一种应试思维。
应试思维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去形成、去改进的。
所以刷题的意义不在于量的积累,而是养成一通百通、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实现质的提升。
尤其当题目变难的时候,有思维会做题的人,跟只会凭感觉猜题的人,二者差距会非常明显。
老师在这里劝诫大家,不要被动辄几百上千比1的报录比下到,静下心来去学去做去背,考完一次觉得不理想,那就稍做修整继续备考,毕竟总有人是能考上的,
为什么不是你呢?
玉汝于成,功不唐捐。愿各位都能早日考上心仪的岗位,过上理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