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随着经济形势不断变化,国内基金行业的发展也越来越成熟。在现在中长期利率下行的趋势下,基金市场也迎来一波小高潮。但是总的来说,基金现在仍处于牛市,但市场的波动也有可能加大,所以投资者还是要谨慎入市,切忌盲目。
今天我们请到了达诚基金的李宇龙,来观察研究全球基金业最为发达的美国市场,对比出我国公募基金行业未来将呈现几个显著的发展特征,来供各位投资者们参考。
达诚基金李宇龙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现就任达诚基金总经理,曾任国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嘉合基金管理公司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目前还担任CFA上海协会会长,上海财经大学客座教授。
一、管理规模持续增长
我国基金行业时代红利有望延续,驱动管理规模的持续高增长。过去30年是美国共同基金爆发的重要时间窗口,而比较研究发现,无论资金端还是资产端,当前我国公募市场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共同基金具有非常相似的市场环境。1995年美国基金行业规模只有1.2万亿美元,2022年则已经突破27万亿美元。根据对我国未来经济增速、交易型资产增速、基金社会居民渗透率等指标预测,我国公募基金市场未来10年有望保持18%以上的复合增速。
事实上,公募基金作为我国大资管行时代的主赛道,发展优势已经开始显现。2018年至2021年间,基金行业复合增长率达25%,管理规模从13万亿元快速增长至25万亿元,超过同时期银行理财的9.6%、保险资管的9.9%,私募基金的16.8%。另一组数据显示,2021年银行理财、信托和券商资管的规模较2017年分别下降1.8%、21.7%和53.5%,而公募基金的市场规模不退反进,较2017年上升127.1%。
传统中国居民更倾向于实物资产的配置,根据《中国财富管理机构竞争力》报告,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资产配置中80%为实物资产,只有20%为金融资产,而实物资产中,房产占一半以上;反观美国市场,居民及非盈利机构金融资产配置占比则常年保持在60%-70%水平。我国资管行业基础环境的变化例如养老金等长期资金的入市等,将会有力推动资本市场的繁荣,从而形成资产配置优化和资本市场发展的良性驱动。
二、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美国基金行业的迅速增长,共同基金发起人机构数量在2021年达到825家,并且呈现出鲜明的头部化趋势。特别是过去10年,美国大型基金集团管理的共同基金集中度逐年上升,规模最大的前5大机构市场占有率从2005年的35%上升到2021年的54%,前10大机构则从46%上升到66%;而排名在11至25位的中型公司市场份额则从2005年的21%下降到2021年的17%。
而全球资管市场亦呈现出相同的特征,全球前20大资产管理机构市场份额由2008年的38%上升到2020年的44%,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于被动型基金产品所具有的内生规模效应,过去10年迅猛崛起的ETF和被动型指数产品导致了市场资源都向头部管理机构的快速集中。
然而在我国,近10年来,公募基金行业整体集中度却略有下降,主要原因在于整个行业仍然处于快速成长期,行业整体规模快速提升,使得行业集中度变化并不显著。截至2022年10月,我国前五大基金公司管理规模为6.25万亿元,行业集中度约23%,前二十五大公司规模为19.32万亿元,集中度约71%。
另一统计表明,2022年上半年公募基金行业前三大公司、前十大公司的集中度分别为15%和40%。尽管行业马太效应已经非常显著并日益引起关注,但从国际比较视角看,行业集中度或有进一步上升的可能,行业资源或持续向头部机构集中。鉴于此,对中小公司而言,未来持续创新、构建核心竞争力等差异化战略就显得更加重要。
三、产品向ETF和被动型指数基金倾斜
自20世纪90年代早期问世后,ETF市场规模在美国持续增长,20年增长了近200倍,从1999年末的340亿美元增长至2022年末的6.5万亿美元,产品数量在高达2989只。目前尽管共同基金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ETF的占比持续攀升,已成为基金市场增长的主力。过去三年,剔除货币市场基金后美国共同基金规模增长1.5万亿美元,同期ETF规模增长1.4万亿美元,增长水平接近。
而在股票领域,ETF则已超越共同基金,成为规模增长的最重要来源。过去3年,股票ETF规模增长1.05万亿美元,而同期股票型共同基金规模增长仅9108亿美元。资金流向或更能体现出ETF的发展态势,自2013年开始,ETF的资金净流入持续高于共同基金,而且,近3年ETF合计净流入资金1.54万亿美元,而同期共同基金则净流出4902亿美元。
在中国,ETF近年来亦呈异军突起之势,2022年底规模已突破1.5万亿元。2018年是我国ETF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2018年市场剧烈调整,整个公募基金行业惨淡疲软,然而以ETF为代表的指数基金总规模不降反升,较2017年大幅增长40.3%。可以预测,未来ETF及被动产品在我国仍将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四、费率持续下降态势
根据美国ICI《2021年基金费率趋势》报告,近25年来美国基金费率呈持续下降趋势。主要原因,一是各类型基金本身的费率下降,二是资金从高费率型的基金流向低费率型的基金。1996年,美国股票型基金的平均费率为1.04%,混合型为0.95%,债券型为0.84%,2021年已经分别降至0.47%、0.57%和0.39%%。
在我国,在让利投资者,体现行业人民性的大前提下,基金费率价格战业已悄然开打。2019至2021年,我国主动权益类基金的平均管理费率从1.3%降至1.28%;债券型基金的平均年管理费率从0.41%降至0.37%左右。长期看,随着市场机构化比率和产品被动化比率的双提升,行业费率持续下行的趋势将不会停滞。
五、渠道迈入多元化时代
近年来,基金售渠道格局日益重塑。从代销保有量看,传统银行渠道在不断被蚕食,券商渠道保持相对稳定,而三方平台则强势崛起。数据显示,银行基金代销保有量2018年的62%下滑至2022年三季度的47%,券商渠道占比趋于稳定,而三方基金代销渠道保有量占比则由2018年的20%快速升至三季度的36%。
未来,在多元化基金销售格局中,传统强势的银行和券商为保持市场份额,或不得不从提升服务水平、拓展电商服务、打造投顾业务等方面提升竞争力,应对第三方机构的趋势性冲击。尽管如此,第三方渠道机构依托互联网平台,拥有更广的客户服务覆盖面,通过自身健全透明的基金评价体系,为客户提供全链条的投资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基金销售的趋势,与全球销售格局一致,第三方竞争力大概率将进一步加强。
六、人才专业化需求加剧
伴随着基金行业的快速迭代,基金公司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也日益提升。根据CFA Institute最新研究数据,全球金融从业人员总量大约在4100万人,中国的整体数量已经占到了全球总量的20%。然而,当我们关注投资管理行业核心岗位的时候,这一占比则大幅下降至13%,不足美国的核心岗位人数的一半。这就意味着,我国金融从业者虽然在过去十年取得了量的飞跃,但是在高端核心岗位的发展依然相对不足。用另一个指标即CFA持证人在投资管理核心岗位的渗透率来衡量,这种差距更为直观。在成熟的美国和英国金融市场,都达到了双位数的占比,而在我国这一占比仅为2%,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现如今我国基金市场的发展越来越成熟,虽然与美国基金市场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这个差距也在不断缩小,当然这也要求投资人士擦亮双眼,不要被一时的利益诱惑,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