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婷熙、曾雅姗
2024年7月24日,广东财经大学的一支大学生调研团队“湾有影力,陕耀未来“团队远赴陕西,开展了对陕西皮影戏的深度调研。此次调研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们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更探索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中的应用潜力。团队的探索不仅体现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更展现了当代科技在传统文化创新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政策引导,非遗传承
根据中国《“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2025至2035年将提升非遗国际影响力作为新目标,标志着非遗保护与发展的战略升级。国家对非遗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创新的决心日益明确。广东财经大学的学子通过实地调研,探索非遗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旨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同时,《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为AI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提供了政策支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使学生们能够在实践中深入应用AI技术,实现非遗文化的现代化传承与发展。
走进历史,体验传统
调研团队首先抵达了西安明清皮影博物馆,这里不仅是皮影艺术的宝库,更是历史与现代交融的见证。在博物馆内,学生们沉浸在一件件精美的皮影作品和丰富的历史资料中,对皮影戏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团队成员曾雅姗、陈宇萌、张鹤泷、冯雅楠、朱婷熙参观西安明清皮影博物馆 1
随着对皮影戏艺术形式的初步认识,团队成员们前往了陕西戏曲非遗博物馆。在这里,他们观赏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皮影戏演出,那一幕幕栩栩如生的场景、一个个灵动跳跃的皮影人物,无不展现了皮影戏独有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更难得的是,团队成员们有机会与资深的非遗传承皮影戏表演艺术家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在采访中,皮影师傅不仅展示了精湛的表演技巧,更分享了他对皮影戏艺术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感悟。
陕西戏曲非遗博物馆的皮影师傅在给团队成员展示皮影技法 1
团队成员曾雅姗、张鹤泷、朱婷熙、冯雅楠、陈宇萌及指导老师冯婷采访陕西戏曲博物馆表演的老师 1
团队成员张鹤泷在采访陕西戏曲非遗博物馆的表演师傅
这次深入的体验和交流,不仅让团队成员们对皮影戏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也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保护和创新的思考。他们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让皮影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光彩。
工艺体验,传承创新
7月27日,广东财经大学的学子们来到汪氏皮影工作室,团队成员在这里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实践体验。他们亲身参与了皮影戏制作的全过程,从设计草图到潮皮、雕刻、敷彩、固色、发汗熨平直至装订,每个环节都体现了传统工艺的精细与复杂。他们设计制造了具有广东财经大学特色的财宝代言人皮影以及广州塔皮影,并上演了一出特色皮影戏。
团队队长曾雅姗与皮影师傅共创财宝皮影细节图 1
团队成员张鹤泷在制作皮影 1
团队成员陈宇萌在制作皮影 2
团队成员朱婷熙、曾雅姗、冯雅楠、张鹤泷在演绎皮影
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历来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非遗与科技的结合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非遗+科技”可助中国工艺重塑手工价值。手工的价值在于文化传统的厚度、工艺技艺的精度、蕴含情感的温度,科技可助力手工价值的确认、传递与增值,让手工制作的产品不被淹没、得到珍视。这一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了手工制作的价值,以及科技在确认、传递与增值手工价值中的重要作用。
深度对话,探索未来
在与汪氏皮影传承人汪海燕老师的深入交流中,调研团队不仅见证了汪氏皮影在品牌联名创新方面的卓越成就,更深刻体会到了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的转型与创新。
汪氏皮影,作为华县皮影戏的杰出代表,历经五代传承,跨越了200余年的历史。在汪海燕老师及其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汪氏皮影不断探索与现代市场的结合,从24道传统工序的坚守到与一线品牌的跨界合作,汪氏皮影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同时,不断拓展艺术的边界。
在与汪老师的对话中,团队了解到汪氏皮影不仅与爱马仕、巴宝莉、百达翡丽等国际知名品牌合作,更大胆进入二次元市场,与腾讯国漫节、王者荣耀等进行深度合作。这些合作案例,不仅体现了汪氏皮影雕工的细腻与创新,更标志着皮影艺术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这些创新尝试,不仅是对传统皮影艺术的重新解读,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延展与创新。汪老师强调,面对濒临消失的传统艺术,“变”是唯一不灭的法则。汪氏皮影的实践,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
汪氏皮影与腾讯的联名皮影 1
面对团队运用AI技术探索非遗皮影文化,汪老师展现出了开放的态度。当团队展示了AI生成的皮影作品时,汪老师对AI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潜力表示了认可,同时也指出了在细节处理上的不足。在这一方面汪老师进一步指出:“团队成员们展现出的创新精神令人钦佩。他们将AI技术与皮影戏结合的尝试,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一次大胆革新,也是对非遗文化传承方式的一种积极探索。”同时她也表达了对团队未来发展的信心,通过这次调研,学生们展现了对非遗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和创新能力。她相信,团队同学们将继续在非遗与科技融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汪老师与团队成员的交流,为团队提供了宝贵的反馈,也为非遗与科技的进一步融合指明了方向。
团队成员曾雅姗、张鹤泷、陈宇萌、冯雅楠、朱婷熙及指导老师冯婷与汪海燕进行交流 1
汪海燕老师在看团队队长曾雅姗展示的AI皮影作品 1
团队成员陈宇萌与汪海燕老师进行交流 2
团队成员曾雅姗、张鹤泷、朱婷熙、冯雅楠、陈宇萌及指导老师冯婷与汪海燕老师的合影 1
结语
“湾有影力,陕耀未来”团队通过这次调研活动,不仅加深了对陕西皮影戏的认识,更在实践中探索了AI技术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潜力。团队的同学们深刻认识到,非遗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新技术、新理念。他们希望能够将AI技术与皮影戏的结合作为探索非遗文化传承新路径的一个起点,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贡献青年一代的智慧和力量。
人文与传播学院、网络与传播学院(合署)学院党委书记于万红书记表示:“广东财经大学一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国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中。这次学生们深入陕西,到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根源之地开展一场文化调研实践,以粤港澳大湾区的学生视角与文化根源陕西进行文化交流与碰撞。不仅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责任感,也展现了学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人才的教育理念。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够以这次调研为基础,继续深化与非遗传承人的合作,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对团队所取得的成果表示肯定,并期待他们能够继续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团队指导老师冯婷老师强调:“在这次调研过程中,学生们得到了充分的实践机会,他们不仅学习了皮影戏的传统技艺,更尝试将现代科技与非遗文化相结合。作为指导老师,我为他们所展现出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感到骄傲。我们将继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道路上取得更多的成果。”团队队长曾雅姗表示,“在此次调研中,我们见证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通过将AI技术与非遗艺术的结合,我们发现了AIGC赋能的传承方式。AI技术不仅能够精确复现传统工艺,还能为非遗艺术的创新提供无限可能。这次经历让我坚信,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我们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
同时,团队也期待未来能够与汪氏皮影等传统艺术传承者进行更深入的合作,共同推动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未来,他们希望能够继续运用AI技术,为皮影戏等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贡献力量,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