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大额积分即将清零,速点击链接兑换精美礼品......”这不年底了,累积了一年的消费积分躺在账户里蠢蠢欲动,骗子也开始摁耐不住跃跃欲试,“积分清零”重出江湖。
前阵子,江苏南京就有位刘女士收到短信称其有15万商城消费积分即将清零,她一看是平时经常消费的平台,没细想就点了进去,在链接的“积分商城”中,以29900会员分+299元兑换了一枚“足金吊坠”,收到货后发现产品掉色,经权威机构鉴定证实,所谓足金其实只是镀金。
收到假货事小,账户被盗刷可就得不偿失了,据有关媒体反应,有不少消费者也因相同套路中招,导致信用卡被盗刷数万元。
“积分兑换补差价”早就不是什么新奇玩意了,就算不是补差价,也可能是“付运费直接送”,或是“积分兑换话费流量”、“积分抽奖”等套路,毕竟不白给,看似很合理,实则危机四伏。
可能你要问,咋老是有鱼上钩?
首先咱得知道,积分为啥会清零,它就安分地在账户里躺着不行吗?说白了积分系统就是为了奖励用户的消费行为而设立的,周期性清零是为了让积分保持新鲜度,避免用户积累过多的积分而失去继续参与的动力。而特定条件下的积分清零是为了引导用户参与更多活动,尝到更多甜头;在系统维护或升级时清零积分是为了确保用户在操作过程中的顺畅体验,维护数据安全;而对于违规操作导致的积分清零,则是为了维护整个系统的公平竞争环境,防止不良行为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也就是说,“积分清零”合理与否,得视平台与消费者之间的积分协议而定,在规定的有效期内,商家方也会通过官方渠道进行通知和操作,消费者的权益更不会被随意清零。
所以回过头来看这个局,其实是这么一回事儿。
1.伪造官方来源
首先短信肯定假的,不法分子会冒充银行或营业厅客服,利用“伪基站”(钓鱼网站)编造银行短信、邮件或电话,向消费者传达虚假信息。但看仔细点就会发现,发送短信的可能不是“10086”,而是“l0086”,但无奈字母“l”和数字“l”辨识度太低,遂成了骗子投机取巧的把戏。
2.稀缺礼品诱惑
用“库存有限,先到先得”,“限量版电子产品”等话术,制造紧迫感和压力,刺激消费行为。
3.嵌入钓鱼链接
看似正规的积分兑换网址,实则也是诱饵,诱使受害人点击网址网站输入身份证号、银行卡号、验证码等隐私信息,再以“安装银行卡安全控件”等为由下载木马软件,收集受害人资料,借机敛财。你以为薅到羊毛了,实际是对方盗刷成功了。
4.连续诈骗行为
盗刷银行卡:利用获取到的银行信息进行盗刷,再通过网上购物、转账等方式,将用户卡内的资金转移到自己的账户。
冒用身份借贷:又或是以用户的名义,在非法的网贷平台上申请贷款,让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背负债务。
全民钱包在此提醒,要想不做盘中餐,就得知道如何识别以及如何预防。
1.查验发送号码
正规企业发送的短信通常是使用官方客服号码或者经过认证的短信号码。可以通过企业官方网站或者官方客服渠道查询其发送短信的号码范围。例如,银行一般会使用专门的客服热线号码或者以银行官方短信号码作为前缀的号码发送短信。诈骗短信的号码一般会呈现比较奇怪的格式,比如大量的数字组合夹杂着字母,或者号码归属地与企业所在地不符等。
2.审视短信内容
虽说格式能以假乱真,但这类短信的语气往往比较急切,带有催促的意味,如““限时兑换,过期不候” 等,而官方渠道通常会以陈述语气告知用户积分情况和兑换方式;另外,需要特别注意错别字、语法错误或者表述模糊的情况。例如,将 “积分” 写成 “几分”,或者对兑换的礼品描述不清晰,只说 “精美礼品” 而没有具体说明品牌、型号等细节。
3.识别链接内容
诈骗短信中的链接通常是短网址或者奇怪的网址组合。可将鼠标悬停在链接上或长按链接查看真实地址。如链接中包含与官方网址不符的字符,比如额外添加了数字、字母组合,或者是一些看起来很奇怪的域名(如非官方的二级域名或者包含不明意义的单词),就需要谨慎对待。
正规积分兑换通常不会要求用户提供过多敏感信息,尤其是银行卡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全民钱包也建议,如果收到疑似诈骗短信,可直接联系企业官方客服,通过官网或者官方APP查找号码并拨通,询问是否有积分清零兑换活动;或登录官方网站查看积分动态和兑换方式,看是否与短信内容相符。也可以回想以往收到的该企业的正规短信或者邮件,比较内容格式、语言风格、兑换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金融安全无小事,只有精准识别,才能防患于未然。如果不慎入局,也请务必妥善保存证据,如短信、邮件、通话录音等,主动向公安机关报案,积极配合警方调查,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