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的浪潮中,农行杭州分行以金融创新为笔,在之江大地上描绘出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该行面向辖内农业产业链客户,创新推出枇杷贷、茶香贷、水产贷、冻品贷、专业大户贷等“惠农e贷”系列产品,截至目前农户贷款服务已覆盖全杭州1500余个村社,惠及农户超5万户,实现金融服务全覆盖。在各大县域、农村,乡村新农人的故事,折射出传统农业向新质生产力跃迁的时代缩影,也见证着金融血脉与乡村振兴的共生共荣。
5月,杭州已正式进入“枇杷时间”。在杭州市临平区塘栖镇宏磻村的千亩枇杷园里,金灿灿的果实压弯枝头。张国顺弯腰拾起一根掉落的秸秆,轻轻放进特制的发酵池。“以前这些秸秆要焚烧处理,现在可是宝贝!”作为临平区人大代表、当地闻名遐迩的“枇杷大王”,他正带领团队打造全国首个智能枇杷种质资源圃,而支撑这个现代农业项目的关键力量,正是杭州农行创新发放的全市系统内首笔100万元“惠农e贷·专业大户贷”。
“从挑着扁担走街串巷,到开着货车跑供销社,再到现在手机点点就能收订单,这10多年就像在翻跟斗云。”张国顺感慨道。2008年,张国顺创办自己的农场,亲手种下50多亩枇杷树。为避免雨水冲刷造成肥料流失,他开始潜心钻研枇杷种植技术,经过反复试验,研发出“施肥筒”技术,可将复合肥施肥量减少60%,降低人工成本约50%。在张国顺的指导下,这项技术很快就成为了其他果农的种植“利器”。张国顺也没想到自己会从普通果农变身"数字新农人",更没想到能获得浙大乡村产业振兴代带头人。
2025年,塘栖枇杷全产业链被列入塘栖枇杷省级“土特产”精品培育项目、全省县域10亿元以上“土特产”全产业链名单。张国顺也同步启动智能枇杷示范园项目,这个总投资1622.5万元的项目,要建设智能化种植大棚,加快推进枇杷产业数字化、电商化和链条化发展,对于传统果农来说无疑是“摸着石头过河”。
“就像造房子突然要改图纸。”张国顺坦言。企业前两年已经获得了730万元国家、省市各项财政资助,然而当项目推进到设备采购阶段时,流动资金缺口让他犯了难。这时,农行杭州半山支行客户经理在走访中发现了这个特殊需求。
“张会长的项目不仅是企业升级,更是整个枇杷产业的转型升级。”农行杭州分行相关负责人说道,“我们面向农业产业规模经营户,特别是省级乡村振兴带头人‘头雁’人才,创新发放‘头雁·大户贷’,以此解决他们的金融需求。”
在实地考察智能温室、秸秆处理车间后,针对“头雁人才”特殊资质和项目科技属性,农行杭州半山支行为张国顺发放全市农行系统内首笔“惠农e贷·专业大户贷”100万元。
“农行随借随还的灵活方式特别适合农业周期。”张国顺说道。站在观景台俯瞰连绵的枇杷园,张国顺的手机不时响起订单提示音。“我们的手机变成新农具,数据变成新农资,我才知道现代农业是什么样子。”这些农业数字,如今正通过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谱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