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以《逐浪新时代,奋楫新征程》为主题的工银瑞信基金2023年投资策略会以云峰会形式召开,多位重磅嘉宾、绩优基金经理以及行业分析师齐聚,为投资者把脉未来趋势,挖掘新时代下的投资机遇。工银瑞信基金医药行业研究副总监、基金经理谭冬寒分享了2023年医药行业投资策略,他表示看好“后疫情”时代和“后集采”时代的医药投资机会,医药行业当前处于一个低估值、低预期、低机构持仓的“三低”阶段,未来市场回暖、疫后修复或者政策修正等因素,都可能带来医药板块投资机会。具体到投资机会上,建议投资者可以从三条主线去挖掘2023年医药板块投资。
具体来看,第一条主线是“后疫情”时代。谭冬寒表示,疫情波动可能依然是影响2023年全年的重要因素,疫情受益与疫后修复板块交替演绎的状态预计今年内或会持续上演两到三次,可能需要在两端做一些平衡或者是波段操作,但大逻辑还是从疫情受益向疫后修复或者与疫情无关的方向去做切换。其中疫情受益代表性板块来看,变异株的出现可能导致第一波高峰以后再有疫情反复,对于连锁医药、抗疫中药、抗原检测等行业可以进行波段操作,预期兑现阶段部分卖出,预期出清阶段又可以再布局。疫后修复板块则包括医疗器械、耗材、医疗服务等与医院就医场景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疫后修复这条线比疫情受益板块逻辑更好,因为疫后修复是一个大的方向,哪怕后面还会有疫情反复也没关系,这条主线是波动向上的,而疫情受益可能是波动向下的一个状况。”从中长期来看,在疫后修复阶段,经历出清后,优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增强,未来有望呈现持续阿尔法更增强的态势,这类投资博弈性少些,持股能更稳定、长期。
第二条主线是“后集采”时代。2022年以来,医保政策出现了一系列边际缓和信号,预示着支付端政策面已经出现了见底、起稳、回升这样一个态势。谭冬寒认为,政策缓和带来的是估值提升,过去三年包括临床端耗材、药品等行业很大程度上受到医保政策估值压制。如今随着“后集采”时代到来,这些行业的估值压制预计也将慢慢解除。“为什么估值压制能够得到解除呢?因为投资者已经看到,集采以后药企、耗材企业依然保持着比较良好的商业模式,集采谈判这些医保政策基本是一次性冲击,并没有带来这类企业整个商业模式的坍塌,也没有完全毁灭其投资价值,投资者的预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医保政策修复曙光已现,行业估值压制因素有望得到解除,看好相关子行业的估值修复机会,包括中药(尤其是与疫情无关的中药)、医疗器械、耗材、医疗设备等子行业。“其实我们在2022年的中药行业里面已经看到了这样一个逻辑演绎,往后展望,器械、耗材等子行业也有可能演绎这样的变化。”谭冬寒表示。
第三条主线是创新。谭冬寒表示,创新是医药行业永恒的投资主题,不断通过创新产生新的供给。其中,创新药行业正在经历供给侧出清,可能迎来长期布局机会。一方面,创新药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经历了大幅回调;另一方面,中国创新药产业2022年已有实质性创新的落地,如外国企业到国内采购相关项目的累计付款可能已超前所未有的100亿美金,且在一些重要的药物,中国企业已经能够成为“best in class”,同时行业政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的出台倒逼整个创新药产业往前进步,这是政策对整个创新药产业最大的影响。CXO当前也处于一个预期低、估值低的阶段,存在悲观预期修复的可能。不过他也提醒,在投资上需要暂时规避以国内业务为主的CXO公司,继续持有或者买入以海外业务为主要来源的CXO公司,“因为国内的供给侧改革对以国内业务为主的CXO公司影响比较大,但是做全球化生意的CXO公司它依然能够体现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工程师红利,投资价值依然存在。”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