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6日,银保监会发布《外国银行分行综合监管评级颁发(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据悉,《办法》将核心要素评级结果从1至5分为五个等级,其中,1级细分为A、B两个档次,2级、3级和4级分别细分为A、B、C三个档次。评级等级数字越大,表明评级级别越低,监管关注程度越高。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办法》的发布和实施对外资银行监管的进一步制度化和规范化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有利于监管机构针对其进行分类监管。(新闻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得益于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外资银行纷纷以独立法人、分支机构、办事处等方式进入我国金融市场,为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带来国际银行业中的优秀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更好地完善了我国银行体系。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末,外资银行在华营业性机构为919家,其中外资法人银行有41家,外国银行分行有116家,代表处有134家。
虽然我国外资银行的快速发展时期是从进入21世纪开始的,但其实早在19世纪,它们就已经进入我国发展,只不过当时的外资银行属于资本主义侵华的辅助工具,本期投教小课堂,我们就来看看外资银行在我国百年历程。
鸦片战争以前,我国并没有自己的银行,最主要的信用机构是钱庄和票号,之后,根据中英《南京条约》的要求,清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帝国主义得以打开中国大门。很快,英资东方银行作为英国对外进行资本输出的重要平台,先后在香港、广州和上海设立分支机构,其在上海的分支机构就是英资最早在中国设立的银行——丽如银行。彼时的丽如银行的主要作用是为英国、印度和中国的三方贸易提供便利,但实际上,其所承担的职能是帮助英国对外倾销,并从对华贸易中攫取巨额利润。丽如银行不仅可以在香港和内地发行钞票,而且还特别受到英国政府的庇护,成为“特许银行”,根据资料记载,19世纪50年代,在上海流动的钞票大都来自丽如银行。丽如银行的出现一度带动外资银行入华热,大家所熟悉的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等都是这一时期来到中国,根据公开数据显示,到19世纪末,有9家外国银行在我国的各个通商口岸设立的45个分支机构。
甲午战争之后,外资银行的发展进入一个小高潮,不仅数量不断增加,业务范围也有所扩展,英资银行的垄断地位被逐渐打破,其中尤以日资为甚,外国资本主义金融网基本形成。当时的外资银行的主要作用就是为帝国主义提供资本输出平台,控制我国的经济命脉,不过,这些外资银行的进入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我国民族新式银行业的出现,改变了我国银行业的结构。
建国初期,我国开始一边着力发展经济,促进本土金融体制改革,一方面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这也就意味着,外资银行在我国的一切特权均被取消,加之当时业务清淡,大多外资银行都选择结束在华业务,进入歇业清理时期。当然,为了方便国际合作,发展对外贸易,我国政府还是保留了几家外资银行,比如渣打银行、汇丰银行等,尽管这两家银行后续都因为政治、业务锐减等因素一度申请停业,但最后都在我国的积极协调下得以解决,它们也成为在华历史最悠久的外资银行。
改革开放后,外资银行的发展进入全新阶段,1979年,新中国的第一家外资银行机构——日本输出入银行(现名“国际协力银行”)获批在北京设立代表处,拉开外资银行的发展序幕。受限于改革的刚刚起步,很多政策制定并不完善,大多外资银行都采取观望态度,以代表处形式在华摸索。不过,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对外开放力度加大,政府鼓励外资银行以外资银行分行以及中外合资银行的形式在华经营,对外资银行开放的城市也随之增多。根据公开材料显示,截至1997年,外资银行在华营业性机构已经达到164家,覆盖城市超20个。
2001年,我国入世成功,此后,银行业逐步放开,我国开始取消外资银行开展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允许其经营中国企业和居民的外汇业务,外资银行经营范围随之扩大。此间,部分外资银行已经在积极转制为法人银行,比如于1992年由工商银行和法国巴黎银行共同组建的上海巴黎银行就是在2003年转制为独资法人银行。
到2006年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其中明确允许外资银行自主选择经营形式,鼓励网点多、规模较大且有开展人民币零售业务的外资银行分行转制为法人银行,外资法人银行在华注册资本、设立分支机构、运营资金及监管标准等与中资银行一致。2007年,汇丰银行、渣打银行、星展银行、德意志银行等14家外资银行分行成功改制为外资独立法人,外资银行进入快速发展期。
2011年之后,我国陆续放开金融市场对于外资的限制,包括证券基金分销、外资银行准入门槛降低等,尤其是2018年,银保监会正式取消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实施内外一致的股权投资比例规则,这一举措为外资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一方面有利于外资银行提升在内地发展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就促进国内金融体系的多样化发展。为适应经济发展要求,在市场竞争中保持差异化发展,外资银行也在积极创新,从技术及服务等领域突破,在与本土银行的竞争中立稳脚跟。
当然,也有部分外资法人银行因“水土不服”而选择撤出,比如我国首批外商独资法人银行之一的苏格兰皇家银行就因母行战略调整离开中国市场。
近年来,受整体市场环境及国际政治因素影响,外资银行发展所面临的的挑战不言而喻,然而,挑战与机遇从来都是把“双刃剑”,如何把握历史机遇,以科技赋能金融,加强产品创新,提升服务能力,提高本土化水平都是现在外资银行正在努力的方向,它们仍将作为我国银行业的重要一份子,为我国的多层次金融体系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外资银行迎来新机遇的时候,我国民间资本也在跃跃欲试,希望加入商业银行体系,成为“百花齐放”的银行业中的一员,下期投教小课堂,我们就来瞧瞧民营资本在我国银行业的探索!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