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信网络技术迅速发展,诈骗手段和犯罪活动也日益增多。在大家的常规思维中往往认为老年人比较容易上当受骗,但是根据国家反诈中心的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电信网络诈骗受害者中18-35岁的年轻人占比达到了三分之二。
出现这种情况不仅是由于电信诈骗无孔不入手段五花八门,令人防不胜防,还因为年轻人上网时间长接触渠道多,个人信息留存较多,所受诱惑更多,所以年轻人更需要提高反诈意识时刻警惕各类骗局。嘉实基金总结出目前年轻群体所面临的诈骗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骗局一兼职诈骗:不劳而获是假 脚踏实地为真
年轻人一般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缺少社会经验,对赚钱欲望较大,面临的消费诱惑更大,因此给了骗子可乘之机。
此前曾有高学历在校学生,在假期社会实践过程中被不法分子以“无需坐班,高额收入”为诱饵,骗取所谓“入职保证金”,最后发现竹篮打水一场空。还有利用年轻人求职心切的心理,以刷单刷信誉为饵令受害者垫付款项的比比皆是,如会员制兼职、0元代付等骗取入会费、押金、代理授权费等,陷入此类陷阱的往往都是被动动手指就能在家赚钱的“好事”蒙蔽了双眼,还有对自身过于自信存有侥幸心理,认为这种事只会发生在别人身上自己不会被骗,最后被现实“打脸”。
年轻人对赚钱有欲望无可厚非,但如同收益与风险成正比一样,付出与回报同样成正比,没有动动手指就能赚大钱的捷径,脚踏实地努力奋斗,提高反诈意识,放下所谓面子多与亲人朋友沟通,才能让骗子无所遁形。
骗局二免费送诈骗:“馅饼”还是“陷阱 ” 别再分不清
明明每个人都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的道理,但是看到“免费”两个字依然有很多人无法抗拒,于是就给了骗子发挥的余地。
现在打开手机我们常常能看到带有“红包、中奖、免费、集赞”等字眼的链接,很多人认为点一下没什么,实际上点链接只是第一步,想要领取礼品的心理会诱使你一步一步跟着骗子的脚步走,进而进行提供隐私信息、提交二维码、支付快递费、关注某公众号等一系列操作,账户的余额也随之不翼而飞。
除此之外,贪小便宜的心理也更容易受骗。根据真实案例讲述,曾有受害人被冒充快递员的不法分子拉进某微信群,以常在群内抢到红包为诱饵先让受害人尝到甜头,再以稳赚不赔等承诺诱其进行所谓理财,而后骗取其账户内资金逃之夭夭。
曾经年轻人无法理解老年人是如何陷入免费领赠品的骗局,如今骗子只是改了个形式就让很多年轻人自认为是那个幸运锦鲤,天上不会掉馅饼,便宜不好占,免费的往往是最贵的。
骗局三仿冒诈骗:借给善良一双慧眼
单纯善良本来是年轻人美好的天性,但甄别能力较弱的特点也被骗子列为了好骗人群。
王女士曾接到一个陌生来电,对方自称公安民警,称王女士涉嫌非法开立账户洗钱,向其发送了一张刑事逮捕令,并要求其将账户内所有余额转至某安全账户,刚刚毕业不谙世事的王女士听信对方所说被套取了账户余额。更有甚者,冒充某机关单位工作人员来电,以“有贷款记录影响征信”等说辞套取受害者隐私信息,从而办理小额贷款业务并转款,由于当前小额贷款办理容易、审核较快、数额较大,导致受害者损失严重。
还有冒充快递公司以“快递丢失办理退款”为由骗取受害人账户信息的,伪装成官方客服声称账号被封要想解封需支付定金的,仿冒游戏客服发布虚假中奖消息骗取受害人保证金的等等,骗子通过假装成受害者亲友、领导、客服、政府人员等身份,以交钱、借钱、投资等为由骗取钱财。
年轻人之所以容易中招,就是因为缺乏社会经验、防骗意识较弱,遇到此类情况还是应保持警戒心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多问多思考,做到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
尽管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但各类反诈应对模式正日渐完善,为守住人民群众的钱袋子,公安部、工信部等部门推出了一系列反诈利器,如国家反诈中心APP、全国移动电话卡一证通查服务等,为群众构建了一道牢固的反诈防火墙。总而言之,防止被骗还需要自身提高防诈意识,提升识骗能力。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