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女士接到了一个00开头的电话,电话那头自称是上海市公安局民警,称李女士涉嫌一起经济犯罪,随后帮她转接了上海市法院的电话。这位法院人士告诉李女士涉嫌一起洗钱案,法院已下拘捕令,因案情紧急,需加李女士的QQ,远程发布拘捕令。
李女士半信半疑地根据对方的指示,看到了一张自己的刑事拘捕令,穿着制服的民警跟李女士短暂视频后,李女士彻底相信了对方的身份以及自己的遭遇,又按照对方的要求下载了一款软件,该软件可远程操控李女士的手机,最后在所谓的“上海市法院工作人员”的操纵下,李女士配合将自己名下多张银行卡内共计27万元转到了对方提供的银行卡号上。
康康小课堂:
上述案例中的这种犯罪是由于诈骗分子精准掌握了相关个人信息,很容易让被害人放松警惕,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是这类诈骗的源头。此外,诈骗分子冒充领导、熟人实施诈骗的手法也是层出不穷,我们要不断警惕这种诈骗身份新的变种。但无论诈骗分子如何改变身份,只要我们能做到以下三点,就能捂住钱包。
第一,公检法不会通过电话和社交软件办案,凡是通过网站或者APP出示的带有“公检法”的名称标记的通缉令、拘捕令、警官证,均是诈骗。公安机关在执行逮捕时,必须当面出示逮捕证,通过传真、网络发送的,也是诈骗。
第二,公检法不会让你转账,也不会让你下什么验资软件,更没有什么安全账户、“验资账户”,诈骗分子发过来的软件大多是虚假软件或者木马病毒,会读取我们的手机信息和更改手机设置。个人的银行账户密码、短信验证码是捂住钱袋子的最后一道防线,切勿告诉他人,也不要下载来路不明的软件。
第三,接到这种电话,立刻挂断举报,拨打110报警。由于公检法的身份特殊,我们很容易因为极度恐惧精神被钳制,导致失去判断能力,乱了阵脚,病急乱投医,就把钱转了出去。遇到此类情况,我们先冷静下来,打电话给亲友,或者直接报警。
近年来,在各级国家机关及社会各界的协作配合下,电信网络诈骗的打击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滋生蔓延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电信网络诈骗依然高位运转,各类套路不断升级,形势依然严峻。面对任何可疑电话和社交信息,我们只要做到不听不信不转账,就能牢牢捂住自己的钱袋子。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