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受国内外各种复杂因素影响,我国实体经济运行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面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挑战,宜信普惠一直勇担使命责任,充分依托综合金融优势,整合金融资源,有效提高人民群众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同时,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多角度发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作为宜信旗下的信用科技平台,宜信普惠一直致力于用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来建立、加强信用市场供需双方间的匹配。业务资金100%来源于持牌金融机构,“宜信普惠”作为居中撮合对接方,为用户提供更加灵活、也更加契合自身需求的信用产品。
自2014年以来,宜信的小微业务已累计服务各类小微企业超4万家。其中,民生类小微企业占比高达97%,受益企业遍布全国盖30个省、340个市、2049个县,为批发零售、传统制造等十几个行业注入经济活力。在2022年上半年,“宜信普惠”共帮助银行等金融机构促成贷款95亿元,为近83万客户提供了借贷便利,相比2021年上半年增长了28%。
很多小微企业的难题来自于直接缺乏资金,但对更多的小微企业来说,除了直接的现金流问题,他们往往还面临诸如信用受损、杠杆过高以及经营上的诸多难题困扰。
中小微企业鲜有不缺资金供给的,但获得资金供给之后,这笔钱怎么用?怎样用在刀刃上?怎样让源头活水发挥最大的作用,充分培养中小微企业的造血功能?这都需要中小微企业主不断摸索。
要改善中小微企业主的当下处境,需要从中小微企业主意识、知识、态度、行为到行为转化环境等诸多层面的全面提升。长期服务于中小微企业的各类金融从业机构,在多年的业务耕耘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宜信公司创始人、CEO唐宁在“2022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表示,很多小微企业主体都是未来的金融客户,他们能够使用很好的借贷、理财、保险以及支付等金融服务,都是长期、未来的好客户。但以当下时间点来讲,在他们口袋尚浅、资源有限、金融知识不全面、金融水平不够高的前提下,如何有效获取、识别他们的风险,有效对接合适的产品和服务?无论是利用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国际借鉴,这些都是特别重要的。
针对小微企业主体的金融知识不全面、金融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作为长期深耕于此的信用科技平台,“宜信普惠”相关负责人为小微企业主提出了一些建议。他认为,尤其是在艰难的环境中,需要格外重视企业与个人的财务韧性。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不仅仅依赖于输血,还要掌握造血能力。第一,要管理好资金的杠杆比例,合理借贷,适度借贷;第二,做好资金的流动性管理,未雨绸缪为突发状况做好准备;第三,要注重维护和提升自己的信用,这样才能在面对各种不确定时借助信用的力量解决问题,更加游刃有余;第四,在现金流为正有余裕的情况下,为自己和家人加强保险保障,针对健康与经济意外树起另一道防线。对于小微企业主而言,自身的信用水平与抗风险能力将直接关乎到企业。
除了建议外,“宜信普惠”相关负责人还介绍了宜信提升小微企业客户金融素养和财务规划意识的举措。针对小微客户,宜信在官网和APP上线了大量课程,覆盖了市场营销、商业模式规划、团队建设等方方面面,帮助客户练好内功。在整个过程中,宜信也在思考,哪些是自身的优势,哪些和银行、ERP平台等合作伙伴来做更高效,在未来构筑一个广泛、有力的生态。
唐宁说,小微企业主的收入不太稳定,当他有收入的时候要灵活考量,而不是非要小微企业按照严格的时间表,在某个时间节点还固定的钱,否则这将对小微企业造成巨大的压力。
科技成为了灵活匹配产品、为小微企业纾困的绝佳利器。借助长期服务于小微企业所积累的经验,辅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宜信普惠”提炼、甄别出不同类型小微企业主的具体需求,然后根据后者的需求与痛点匹配相应的产品。在疫情发生后,“宜信普惠”优化风控模型技术,为资金紧缺的客户增加临时额度,并深化与银行之间的合作,提高借款的到账时效。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宜信普惠”开发了新的风险模型,使用上下游交易数据为更多小微企业授信与提供资金支持。
得益于长期服务小微企业的经验与对科技的应用,宜信普惠的不良率维持较低水平,资产质量良好。宜信普惠母公司、美股上市企业宜人金科的2022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9月30日,逾期15-29天、30-59天和60-89天的不良率分别为0.7%、1.1%和1.0%,截至2022年6月30日的不良率则分别为0.6%、1.4%和1.5%。
宜信普惠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使用科技,为更多低收入人群和微小企业提供可得性金融服务。未来,宜信普惠也将坚持科技与金融的结合,聚焦普惠、乡村振兴、养老等重点领域,切实提升服务质效,为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