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质量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开展的重要根底,也是在南北经济分化背景下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开展的重要支撑。黄河流域当前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内部开展不平衡、产业层次偏低且重工业化明显、创新驱动开展水平较低、开放开展水平不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等问题。为此,需要因地制宜,打造主体功能区框架下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强化支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驱动,打造西安—郑州—济南国家级科创走廊;开放带动,打造沿黄地区经济合作开展示范区;核心引领,根据中心城市、都市圈的优势,推动双方高速发展;产业合作,推动多领域产业的共同协作发展,促使黄河流域经济飞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选择将全国划分为四个领域,分别是东北、东部、中部、西部,选择各个领域根据自身的特色发展,进行经济发展战略,推动领域之间强强结合,比如
长三角经济发展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区域特征较为显著,因此如何借助其特生的优势,多区域协作发展,是当前需要关注的重心。以区域进行划分能够体现出经济发展的优势,但是由于当前我国南北、东西经济差距比较大,我国北方区域经济GDP占比全国GDP近些年来持续下降,2012年占比45.8%,而2018年占比38%。这其中北方经济中黄河流域不管是人口、经济、地方财政等都比其他北方地区要搞,黄河区域的经济发展成为北方经济的领头羊。而从东西部进行分析,黄河区域的经济起到了链接贯通的作用,因此在整体上分析,黄河区域的经济发展对于推动当前国内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黄河区域的经济若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对于整个北方而言,是非常有影响的。
当前,黄河流域在整体的治理中存在多方面的问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态环境被破坏、水资源不足等流域生态问题;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黄河文化;产业的优化升级的经济问题等。经过国家近些年来的扶持与发展,上述的许多问题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比如在生态保护方面,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治理,黄河水土流失等问题得到明显的改善,生态环境逐渐变好。在文化方面,近些年来随着“一带一路”的实施,黄河流域的文化被人们所重视,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了自信心。而经济方面的发展情况却明显较为落后。黄河流域的经济基本上是工业发展,而工业化处于中期状态,因此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推动黄河流域的工业化快速发展,提高产业的优化升级是非常关键的。对于黄河流域的经济如何发展,如何高质量的提速,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基础。
自1976年以来,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许多东部沿海地区凭借着自身的地理环境优势,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而进入到新世纪,我国为推动中西部经济发展,推出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的战略,试图缩短东部与西部经济之间的差距。尤其是近些年来,在各项政策的发展下,西部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上升,打破了以往西部经济落后的局面,西部地区的城市经济快速飞升。以往西部经济相比较东部落后较多,而如今东西之间的差异缩短,反而南北之间的经济差距却在不断的拉大。从2000年开始,北方地区的经济占比逐渐上升,南方地区经济占比在不断的下降,但是在2022年开始之后,北方地区的经济增长开始下降,尤其是山西等省份的经济快速下滑。而黄河区域的经济在北方地区占比较高,因此经济快速下滑的北方经济中黄河区域经济受到的影响较为显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黄河区域的个省份经济发展格外重视。
当前,北方地区的经济中,东北经济渐渐的趋向于衰退,黄河流域的经济成为北方经济的核心,黄河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北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为缩短南北经济发展扮演重要的角色。在2022年之后,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减慢,在全国经济占比中也在快速下降,2022年黄河流域经济体量占比全国21.98%,和长江流域相比,少了1.21%。2022年全国各省份GDP增长速度前10中,只有陕西省处于其中,而长江流域中有8个省份在其中。山东作为黄河流域中经济体量的最大省份,去年增加速度只有6.4%,这和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较而言也是明显落后,特别是和江苏等省份相比较而言,多方面明显不足,差距显著。
黄河流域总共有8个省份,山东、河南作为下游地区,一个属于东部,一个属于中部,其余均为西部地区。受到地理位置、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在黄河流域的各个省份中,其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而且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的山东其自身的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等均较高,甚至是黄河流域的6个西部省份的总和之多。青海省的各项数据不足山东的10%,由此可见黄河流域的各省经济发展落差较大。在黄河流域的产业结构中,其层次较低。在过去的22时间里,黄河流域的省份中,山东、山西、甘肃产业比重显著上升,产业结构转为了“三二一”模式,河南、陕西等省份虽然依旧是“二三一”,可是也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整体上来看,黄河流域的产业结构落后于长江流域。当前在全国的产业结构分析中,全国处于“三二一”结构状态,长江也同样如此,但是黄河却依旧处于“二三一”状态中。
在黄河流域中,产业主要是资源、重工业,因此引入区位熵进行分析研究,通过计算的结果显示,在2022年,黄河流域的各个省份,煤炭开采处于前列,内蒙古、山西其区位熵更是超过了10;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中,甘肃、青海的区位熵为5.6以上;天然气、石油的开采中,甘肃和青海的区位熵都超过了10,有色金属的开采,内蒙古的区位熵超过了5.6,;石油加工、炼焦中,宁夏和甘肃的区位熵分别是5.12、3.6。由此可以看出在黄河流域的个省份中,其产业基本上都是和能源、资源相关,产业为重工业。而在技术方面,除了下游的山东省之外,整体发展较为落后,过度依赖资源。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资源工业开采占比27.17%,长江流域资源工业开采占比22.72%,而黄河流域的资源开采及加工占比36.34%,由此可以看出黄河流域对于资源的依赖过于严重。从黄河流域的内部分析上看,山东、河南、陕西对于资源的开采占比较低,山西、内蒙古、青海等过度依赖资源,开采占比超过60%。这和长江流域的省市区出现了鲜明的对比,在长江流域各省之间的资源开采和加工占比不会超过30%,尤其是上海更是低于20%。
黄河流域个省份经济增长的动力是传统动能,这是当前无法转变的。在黄河流域个省份中,传统工业的高耗能、高污染特征显著,虽然对经济发展提供了较高的助力,但是对环境的污染也是存在的。2022年山西煤炭工业增加值占比增加了6成,河南的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比34%,甘肃化工行业增加值占比34.9%。但是新兴的产业增加却明显较差,对经济的增加力度较小。在山西,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为9.8%。在陕西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为10.8%。根据当前科技部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较高的省份中,黄河流域省份只有山东和陕西在其中,而长江却有5个省份在其中。同时黄河流域综合科技创新指数在52%左右,而长江流域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水超过了62%。整体上分析可以看出,在黄河流域的各省份中,科技创新水平较低,整个黄河流域对于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较弱,比如黄河流域的工业经费指出在2536.93亿,而长江流域却是其1.6倍。黄河流域各省份对于工业经费的支持在317亿元,长江是其1.6倍,其平均水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1.83%,远远落后其他的省份。根据国家专利信息网数据显示,2022年黄河流域6个省份专利受理数量为49.17万,而长江流域却是其3.57倍,达到了175.33万。黄河流域的各省专利申请数量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值,科技研发水平较为落后,同时教育方面对于科技的支持力度也非常的差,也明显落后于全国水平。从双一流院校建设上分析,在黄河流域的985/211院校只有19所,占比全国双一流院校的13.6%,教育对此支持的力度较差,生源落后,从而导致该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差。当前,我国有国家级的高新区169个,而黄河流域只有37个,占比为21.9%,相比较于长江流域上来看,长江流域有国家级的高新区80个,是黄河流域的2倍之多。去年,国务院新批示了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域有19个,其中黄河流域有4个长江流域有9个。无论从教育层面,还是从高新区的数量,可以看出黄河流域除了陕西省之外,对于科技的创新方面支持力度不足,科技创新人才的匮乏导致在实际的工业生产中遇到诸多的阻碍。
在对外出口以及外商的投资上分析,伴随着国家战略政策的实施,近些年来黄河流域的进出口贸易、外商投资规模和数量明显上升,但是和长江流域相比依旧有明显的差距。2022年,黄河流域的进出口总额为4240亿美元,长江为17919亿美元,长江流域的进出口额是黄河流域的4倍之多,同时黄河流域的进出口总额占比全国10.32%。除此之外,对于外商的投资中黄河流域实际使用金额只为6428亿,而长江流域却为28694亿。进出口额度之间相差较大,对于外商投资资金的直接使用情况较弱,对于外资的依存度也不高,根据数据显示黄河流域外资依存度为0.3%,长江流域对于外资的依存度为3.3%,差异较为显著,无法有效利用资本推动本区域的经济发展。当前国家中心城市在人口、资源、政策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黄河流域的国家中心城市只有2个,长江流域却是其2倍。根据2022年国家中心城市GDP指标分析,黄河流域的郑州和西安均处于后位,整体经济实力依旧落后于长江流域城市。根据省会城市综合实力分析,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省会城市的经济实力在不断的上升,但是黄河流域的省会城市综合排名却依旧处于后位。郑州、济南处于中等靠前,但是兰州、西宁等处于后位。从省会城市首位度分析,黄河流域省会城市首位度较低,济南、呼和浩特均处于全国末尾,郑州太原处于中下,西安、西宁等较为靠前,但是由于西部省份省会城市自身的经济实力本身不强,因此能力有限,无法有效的辐射到周围地区,对周围城市的经济发展无法更好的带动。
黄河流域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各个地区的地理、资源、历史等都存在差异,因此在推动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城市自身所能承载的情况,以及国家战略规划,推行“三区三线”方案。当前需要对黄河流域的国土空间进行明确规划,对人口集中、产业等进行功能、发展方向进行确定。在黄河流域有一条平行的铁路路线即陇海铁路,其贯穿了黄河流域多个重要城市,借助铁路路线打造新的城市群,发展黄河区域经济带,推动黄河经济区进入国家“十四五”规划行类中。从中央层面对黄河流域经济发展进行统筹,推出对应的指导方案引导黄河流域城市的经济发展。中央层面对当前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设立解决问题协作机制,为黄河流域的发展提供建议,指引方向。
对于黄河流域而言,自身的产业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而当下各省市的产业依旧是高污染、高耗能的的产业,因此黄河流域省市的企业需要优化产业结构,投入科技力量在其中,提高新兴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占比,鼓励企业发展进入新能源、新材料领域中。对于目前黄河流域的钢铁、有色金属等产业,在原有的基础上投入新的研发技术,提高能效降低污染,并且衍生出新的产业领域,打造自身的产业特色,加速进入到西安、兰州等国家物流枢纽行类中,推动产业的发展;黄河流域除了工业生产之外,还有农业发展,几千年来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心,尤其是河南省内,更是当代的粮仓重要基地,因此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在农业的发展中也要引入新的科技在其中,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粮食产量。
黄河流域除了有西安、郑州等中心城市之外,还有山东半岛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基地,通过本地的科研创新发展,来为新的中心城市注入新鲜活力,推动国家级高新区的新发展,打造属于黄河流域的新道路。同时,在黄河流域的城市,往往是一些材料、设备等的生产基地,因此鼓励工科高等院校加入到企业的研发中,同时企业加强和科研机构进行研发,将理论成果应用到实际中,推动工程的科技发展。利用当前国家创新平台,积极融入到创新队伍中,在黄河流域中建设自己的技术创新平台,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黄河流域是“一带一路”重要区域,沿线有能源、设备制造、文化、旅游等重要的城市,因此借助国家战略平台,推动城市的发展,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入驻在其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作为黄河流域的城市,大部分属于中东部省份,因此需要加强和长三角城市的合作,利用海上丝绸之路的优势,打通和内陆之间的联系,推动西安等西部城市成为经济开放的区域,提高宁夏贸易区的建设,使得贸易投资更加的便利,借助当前的互联网电商行业的前景,展现自身的优势所在,展现贸易发展的新路径。黄河流域城市之间需要互相抱团合作,由于各省之间的资源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互相协同帮助,能够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因此黄河流域城市发展需要各省之间建立完善的企业结构知道体系,发挥产业发展中各自的力量,多方合作以此提高产业经济发展的最大化。区域之间的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在政府的引导下,推动多方面的合作配合,比如产业专业、文化旅游等,打造属于黄河领域的经济发展特色。对本区域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发挥创新机制,利用区域之间的特色进行资源的合理统筹,推动兰州与西宁、关中和天水之间的有效配合。推动山西、河南、陕西三省之间的共同协作配合,学习东部城市的产业发展,探索省与省之间的合作新世界,打造西部城市发展特色。利用城市和都市圈打造出属于黄河区域特色的城市发展,积极打造出新的国家中心城市,并对周围的城市产生辐射,带动周围城市发展。借助黄河流域省会城市的自身基础力量,完善基础设施、生产材料、产品配合、协同等机制,推动本区域的产业优化升级,培养出属于黄河的城市生态圈,并且考虑出除省会城市之外的新都市圈,打造出新的区域特色,提高黄河区域的竞争力。
产业之间的有效配合。黄河流域的城市分别位于三个不同的阶段,无论是上游还是下游,自身的产业结构都相比较于东部城市要落后,因此借助区域枢纽打通各个阶段产业之间的阻碍,各个区域产业之间互相配合,相互协同发展。黄河区域的化工、能源、材料等都是本区域的中心,因此按照制定的战略规定,打造出属于本地区的产业基地,研发新的技术。黄河流域的城市加大招商力度,吸引外资、东部厂商等入驻,将外来的新技术、新产品、人才引入到黄河流域省市中,提高本地的产业竞争力。对各地区的产业加强政策的引导,对技术、人才、高新产品等进行鼓励宣传,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产业之间相互配合,外包或者是协作,从而增强产业的联动,搭建属于黄河领域的作业网络。黄河流域的产业需要有完善的对接机制,从而保障上下中三区的企业能够互相合作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推动各地区产业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对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提供人才以及专业技术的支持,比如青岛等城市,其发展远超出长三角的一些城市,将其打造出标杆城市,引导黄河领域的其他城市进行学习,从而明确发展的方向,推动各城市之间的产业有效配合,完成产业的协同配合,共同提高黄河领域城市发展。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涉及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要素交互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创新驱动,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黄河流域人地关系持续协调,探索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多要素协调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路径,确保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