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互联网+”一样,AI早已从“阳春白雪”的黑科技成为能普惠千行百业的“基础能源”,而生物医药则是AI落地的热门行业。
随着技术不断发展,越来越多企业打造出完整的商业闭环,实现规模化营收并奔向资本市场,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观察窗口。
11月30日,晶泰科技在港交所提交招股书。2020年至2022年,公司营收从3560万元增长至1.3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93.4%。
早年的服务营收只是冰山一角。晶泰与礼来的AI小分子新药发现合作,首付款和里程碑款便高达2.5亿美金。随着合作管线的进展,未来的里程碑款、商业化分成,代表着更大的想象空间。
商业模式上,晶泰选择了不同的道路:相较于依靠管线的biotech模式,走创新平台模式的晶泰科技通过大量的合作,广泛播种,分散医药研发的高风险,服务订单创造稳定现金流并不断增长;而底层技术具有高度可延展性,业务不断丰富。
如今,晶泰科技不仅在AI制药领域越拓越宽,从小分子药物发现,拓展到抗体等蛋白质药的研发,还跨圈进入了锂电等新材料领域。
相比于新药研发市场前景,新材料研发市场同样值得关注。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2年全球该市场规模达到148亿美金,预计2030年将增长至585亿美元。
从“智药”到“智造”,不断点亮业务板块的背后,是晶泰科技试图打造AI生态的决心。
最终,晶泰科技能收获多大成果还有待时间验证,但其发展思路却值得市场借鉴。做新技术,走新模式,从概念验证到教育市场,这不是好走的路,但或许正如马斯克所说:
难,才有我做的价值;难,才有机会取得不一样的成就。
/ 01/艰难的探路者
在商业领域,有两种创业路径,一种是模仿式创新,另外一种是开拓式创造。
第一条路因为有成熟的模式可借鉴,方向较为清晰;而第二条路没有成熟的模式可借鉴,需要重新构建一套完整的商业闭环。
晶泰科技选择了第二条路。
8年前,三位来自中国的博士后,在麻省理工校园产生了晶泰科技的构想,回国创业后,晶泰科技几乎是国内最早的AI制药初创企业。
创业之初,公司选择运用底层量子物理技术,攻坚难度较大且经济效益好的环节——晶型预测。
一旦临床候选药物的化合物结构确定后,研究人员就要确定药物晶型,这不仅关系着药物质量、制剂设计,还涉及药物专利保护时长。
传统方法周期长,在成本、准确性、通量上也存在瓶颈。而晶泰科技对药物晶型的预测,是通过量子化学计算与AI结合的方式,计算分子与原子之间的作用力并以此判断不同晶型的稳定性、溶解度等关键性质。这样一来,晶泰科技可以在没有很多数据积累的基础上完成预测,并获得大量虚拟数据。
但当时,AI制药还是前沿的概念,客户是否买单尚不确定;行业层面,AlphaGo还未掀起波澜,国外AI制药也才刚起步不久。
转折点在2016年。AlphaGo震惊世界,晶泰科技带着自研的量子物理+AI算法参加辉瑞组织的晶型预测盲测比赛,以100%的预测率夺冠。
2017年初,晶泰科技成为辉瑞药物晶型预测等服务的供应商,并不断扩展合作,包括基于其AI技术,为辉瑞定制化开发人工智能药物模拟平台,用于新药发现。
产业层面对于新技术方案的接受需要过程,从尝试到认可。国外大药企更乐于率先为新技术买单,但要求也更苛刻。
说到底,行业早已认清AI制药的工具属性,无论概念多前沿,最终还是要回到为药企创造价值这一衡量标准。
如何走通这条路,AI制药企业持续摸索,这几年来行业的发展模式也不断演化。
从晶泰科技的发展阶段来看,2015年至2018年,是其算法落地、验证,从晶型研发向新药研发进军的阶段;2018年至2020年,晶泰从一家纯算法的研发科技公司,通立建立湿实验室,获得虚实结合的研发能力,还搭建了小分子药物发现平台、抗体、多肽及蛋白质疗法的药物发现平台。
逻辑上,实现干湿实验闭环,是AI for science的必由之路。将干实验得到的新药和新材料结构经由湿实验进行合成和测试,再将数据反馈到模型中,才能不断迭代优化模型,一步步接近目标的候选,并且产生充足的结构性数据,解开数据匮乏对AI的束缚。
晶泰科技为打造数据这一关键地基,研发了高精度的量子物理计算方法,搭建了数据模型和算法,同时自2020年至今,投入自动化实验室的自主研发。
2022年,晶泰科技建成可扩展、标准化智能机器人湿实验室;2023年,其推出“晶泰智药”及“晶泰智造”品牌。
这打通了公司原有业务的两端。一方面,自动化实验室产生的大量标准化数据,持续反馈给智能模型,加速迭代,实现研发的“小步快跑”;另一方面,自动化实验有望解决AI药物研发的数据短板问题,提升创新的效率和成功率。
这条路难行,但有价值。正如上文所说,这在公司的收入层面已经得到了初步体现。
当然,选择自主研发,前期成本投入必然巨大,但技术能实现高度定制化,未来发展也不必受制于人。2020、2021、2022年,晶泰经营亏损1.26亿元、2.99亿元、5.25亿元,2023上半年,经营亏损4.35亿元。
亏损不可避免,好在公司账上现金、金融资产余额高达32.11亿元。根据招股书,假设公司未来平均现金消耗率接近今年上半年的现金消耗率水平,其充沛的现金储备将能维持公司运营约53个月。
另外,晶泰的投资人似乎也对其平台和策略长期看好并支持。18C新规下,有红杉、意像架构(背后为腾讯)、五源资本、国寿成达、人保健康养老基金成为领航资深独立投资者,达到18C要求的上限,给创新企业更大的稳定性。
看起来,完成技术与商业化逻辑闭环的晶泰科技,正驶入发展快车道。
/ 02/必然与偶然
行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必然和偶然,公司亦然。晶泰科技的发展背后也有其必然与偶然。
必然性主要在于公司底层技术基因。创始人都是科学家,来自量子物理、计算化学等基础性学科研究领域;而跨学科融合的成功,又推动了公司在细分领域的成功落地。
在2023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上,晶泰科技的智能化自动化药物研发平台作为整体解决方案,获得SAIL大奖,与华为云、高通同台领奖,也印证了其技术实力和前瞻性。
偶然性则在于,公司当初选对技术应用场景,成功抓住国内生物科技发展浪潮。
过去几年,在跟随式创新时代落幕,源头创新走上台前的背景下,AI制药赛道也在乐观和质疑的双重声音中走上新的高度,成为中国创新“弯道超车”的关键技术而被寄予厚望。
也正因此,AI制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而晶泰科技已经蹚出一条路,靠着国外大药企的订单,加速发展的步伐。
同时,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的政策框架下,晶泰落户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8月29日,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给河套合作区以新的定位: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
在顶层的设计下,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迎来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而晶泰作为“标杆企业”频频为河套的科创新政代言,率先开始享受合作区独有的政策红利。
最近几个月,晶泰科技频繁宣布与港大、港科大、长江生命科学等科研机构合作,验证了在“粤港澳大湾区”机遇下,其能够争取、整合优势资源,获得更大的发展动能。
11月份以来,晶泰与香港企业、科研机构合作项目
晶泰科技还有望成为率先登陆港股的18C企业之一。港交所去年10月发布18C咨询文件后,曾邀请晶泰作为硬科技企业代表为定制政策提供反馈。今年18C的正式落地,为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需求提供了更多机会,鼓励科技企业实践创新。作为AI for Science 第一股,其二级市场及再融资表现值得期待。
去年,香港公布了《香港创科发展蓝图》,加大对科创企业的支持,发展壮大创新科技生态。晶泰科技在招股书中也表示,希望借助香港促进科技创新的趋势,在香港建立干、湿实验室和战略联盟,以支持其业务发展。
河套和香港对硬科技创新的鼓励政策不断推出,晶泰再次先人一步,在两地进行了布局。
正是这种必然与偶然的结合,成就了晶泰科技这种独一无二的存在。
/ 03/优势累积效应下走向何方
每一次产业革命,不管是蒸汽机革命还是电气革命,本质都是工具的革命。人工智能浪潮下的产业革命也是如此。
对应到晶泰科技身上,公司将这些工具一开始用于生物医药研究,未来工具的价值则会辐射到更广泛的产业范围内。
本质是因为,晶泰科技不以研究生物学为主,而是为药物研发做新分子的设计、合成及测试。归根结底,其是在设计新的功能材料,这个材料可以用来治病救人,也可以用来发电。
晶泰科技正在打造一个AI生态,能够走通这条路的公司将是少数。
具体到AI制药领域来说,因为行业进入门槛高,能争取到足够多药企的合作并不容易,先行资本投入大,因此,行业将呈现集中度高的特征。
创新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向更高处探索,物理学原理也是逐步总结的,可一旦计算量累积、数据量丰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同样的算法、同样的工具,可以引发量变到质变的升级。
正因此,独立获取高质量结构数据的差异化优势和先行者的整体优势,对后来者造成的挑战不小。
优势不止体现在技术层面,也体现在商业模式的验证、闭环层面。
技术赋能客户之外,目前,晶泰科技还围绕上下游关键产业链和技术,孵化和投资了数家创新型公司,包括Geode、希格生科、剂泰医药、新生泰等,研发领域覆盖多个疾病领域,以及人工智能赋能的药物、新材料开发。这些公司带着各自技术,与晶泰的平台碰撞出新火花,既是晶泰技术的使用者,也有可能是其长线收益的贡献者。
如剂泰医药作为AI药物递送领域的明星企业,布局以AI算法驱动mRNA递送的LNP载体设计创新平台,快速搭建了10余条药物管线,涵盖小分子药物和以mRNA为基础的核酸药物,重点布局肿瘤免疫及罕见病等方向,22 年宣布连续完成两轮融资,融资金额共计1.5亿美元。
而莱芒生物,是一家处于临床阶段的免疫代谢创新药物研发公司,拥有AI赋能的免疫代谢重编程技术,其代谢增强型CAR-T在IIT临床中,以传统CAR-T 5% 的给药剂量实现患者的完全响应,有望以更低成本攻克难治血液瘤。
再比如希格生科,拥有自主的类器官平台,通过与晶泰科技合作,针对全新的弥漫性胃癌靶点,仅用时6个月就将获得癌症靶向药的PCC(临床前候选化合物),一年完成三轮近亿元融资。
随着上述企业研发管线逐步露出水面,顺利推进临床,公司有机会从合作项目中获得里程碑付款、商业化分成。晶泰科技对这些孵化创新企业,拥有最高达到 35%的持股份额。
对晶泰科技来说,处在一个不断爆发的市场上,科技投入建立的先发优势,将为其现有业务的持续增长提供一定的保障;而底层技术平台的高度可延展性,AI生态的打造,正在让其内在逻辑发生变化,进一步打开其天花板。
/ 04/总结
回顾晶泰科技过去几年的发展历程,从“智药”到“智造”的战略布局,称得上是一条艰难孤独的道路,但从目前业务局面来看,这条道路正变得越来越开阔。
这也再次证明了商业界一个具有启示意义的真理,艰难的路,往往才是正确的路。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