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统计显示,中国抑郁症群体中50%为在校学生,而亲子关系成为了引发青少年抑郁症的第二大原因,也就是说,生病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个生病的家庭,父母在养育过程中,无意识成为了把孩子推向绝境的帮凶。据论坛主办方广州大洋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峡鹰介绍,在与众多少年儿童家长沟通以及深入校园一线的社会工作中发现,“焦虑”、“内卷”、“鸡娃”已成为学龄家长的普遍常态,不得不“卷“、不敢不“卷”的心态让家庭养育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不少小学学生,在进入高年级、甚至升学初中后,轻则出现学习自主性下降、动力减退等“厌学”逃避行为,重则引发严重心理问题。举办此次论坛,正是希望引入具有前瞻性和专业性的家庭养育理念,让父母们可以从迷茫焦虑的状态中找到方向,并通过实践与行动,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成长空间。
未来已来,我们的教育如果还停留在无休止地追求考分并且以获得各种文凭为目标而忽略孩子的人格品质培养,那么全面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后,更多孩子将面临心理健康挑战,从而影响其人生发展。资深心理教育工作者伍立恒在论坛的主旨演讲中指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家庭教育目标是让孩子具备机器人所不具备的爱的能力,通过培养同理心和强大的情绪调节力,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不仅能适应生存、自食其力,更可发展出持续获得幸福的能力。在过去的70年里,普及教育确保了中国所有的孩子都有机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虽然全社会为教育孩子的智力付出了巨大努力,但对如何过上幸福和有意义的生活而有针对性的培养至关重要的美德和性格优势是严重缺乏的。广州市海珠区大元帅府小学校长李颖致认为,这些缺失恰恰导致了目前在学生群体中严重的心理问题以及“空心病”的出现。2019年出台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于培养孩子完整以及完善的人格,已经有明确的蓝图指引和战略规划。但教育是一个整体,作为承托教育规划落地的学校,离不开社会资源的支持,以及家庭教育场域的配合。
在论坛的圆桌讨论环节,小学家长、教育管理者以及心理教育工作者共同就学习自主性、亲子关系以及面向未来的养育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之际,培养下一代在直觉、感情、想象、创造上区别于人工智能的独特优势,才能让他们在未来具备真正有竞争力的品格,而培养孩子“热爱生活”无疑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