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自 2022年5月实施以来,得到了国内高校的普遍认可,在助推高校中外学术交流、课程教学改革、国际化人才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2023年秋季学期,“拔尖计划”成功为北京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50余所重点高校引入60门优质国际课程,联合高校共同实施课程教学,来自牛津大学工程学终身教授Jens Rittscher、加州理工学院终身教授Brian Stoltz等国外一流院校的60余名外方教授线上授课,50余名中方助教参与教学,参加学习学生人数8209人。据统计显示,课程的整体满意率高达98.5%,外方教授与中方助教的满意率分别达到99.2%和98.8%,学生的继续参与意愿为83.4%。
(2023年秋季学期实施国际化课程调查情况)
1.北京理工大学
“拔尖计划”在2022年秋季学期为北京理工大学引入国际通识课程。2023年秋季,在此基础之上,增设了《世界艺术鉴赏-艺术、展览和现代博物馆》《创新创业技能实训-商业概念落地》两门课程,课程由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Kit Hickey教授及伦敦艺术大学的Lynton Talbot教授分别讲授,吸引了130名学生热情参与。
教学紧扣课程重点,突出难点,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操作、比较、猜想、推理等多种活动,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构成。90%以上的学生顺利通过考试,通过调查问卷反馈课程满意度接近100%,超过88%的学生表示愿意继续学习。
来自人文与社会科学院经济学专业的郑同学表示:“体验国际通识课程对我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Lynton Talbot教授的课程设计新颖独特,与国内传统的教学方式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推理学习模式帮助我拓展了国际视野、丰富知识,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学习体验。”
(北京理工大学2023年秋季学期实施国际化通识课程调查情况)
2.山东大学
2023年秋季学期,“拔尖计划”携手山东大学研究生院,以“国际化通识课程”为突破口,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开设《营养学—膳食结构中营养组分与人体健康》《心理学专题–抑郁,焦虑等异常心理状态的成因》《世界艺术鉴赏—艺术、展览和现代博物馆》三门国际化通识课程。课程由来自耶鲁大学Yarrow Dunham教授、布朗大学Mary Flynn教授、伦敦艺术大学Lynton Talbot教授进行授课,吸引了近400名研究生参与学习。
三位教授秉持“高效课堂”的理念,精心设计“导学案”,指引学生自主、高效完成学习路线图。来自齐鲁医学院放射影像学专业的学生袁同学表示:“Mary Flynn教授在授课过程中,致力于解答各类疑问,让我深刻体会到学习的主动性,并加强了我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非常期待有机会能参与Mary Flynn教授的实地课程。”在期末考试中,98%的研究生顺利通过了考试,平均成绩为84分。超过90%的学生在课后调查问卷中反馈,表达了愿意继续参与课程的线下学习。
(山东大学2023年秋季学期实施国际化通识课程调查情况)
3.华南理工大学
在各方积极协作与精心筹划下,“拔尖计划”与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联合开设的《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学分专业课程圆满完成。课程面向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选拔近30名优秀学生参与课程学习。同时,课程特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终身教授Manolis Kellis担任主讲,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许适当教授则担任教学辅助工作。Manolis Kellis教授表示:“MIT非常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旨在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具备可以解决真实世界中问题的本领。”因此在课程设计方面,全面引入MIT教学模式,实现课堂同步。
(华南理工大学2023年秋季学期实施国际化专业课程)
超过85%的学生认为意识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非常重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不断进行学习与复习,激发了已学知识的新思路,多样化方式呈现教学方式,有助于我们回顾与整合知识,这是非常有意思的过程。
4.北京交通大学
在2023年秋季学期期间,“拔尖计划”与北京交通大学共同成功开设了《国际私法》《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的基础应用实训》两门专业课程。课程由牛津大学Ewan Smith教授及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Pradeep Ravikumar终身教授分别授课,吸引了相关专业的66名学生参与学习。
(北京交通大学2023年秋季学期实施国际化专业课程)
采用中外联合授课模式,进行名家课程双语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包括课前准备、同步课堂教学以及课后总结三个阶段。课程内容是在中外双方教师充分沟通、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实践进行不断调整与优化而确立。超过95%的学生认为中外联合授课模式能够适应他们在外教课堂上所遭遇的学习挑战。学生表示,同步课堂有效地解决了他们在语言方面的困扰,同时,中方教师在授课微信群中的实时解答使得听课过程更为流畅,中方教师在课堂教学初始阶段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
5.华中师范大学
2023年秋季学期,为学生扩大知识视野和提供深入学术探究机会,促进学校卓越物理师范生的成长。“拔尖计划”联合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于10月9日至12月5日成功开设剑桥大学Enrico Pajer教授讲授的《宇宙的诞生–天文学中的地外行星与生命探索》以及卡内基梅隆大学Shlomo Ta’asan教授讲授的《编程与算法在Python中的应用》课程。
课程采用中外联合授课模式,Shlomo Ta’asan、Enrico Pajer教授分别与华中师范大学彭云辉、刘良端老师合作设计教学任务,共同参与教育教学,将先进的国外大学教育理念和方法本土化,实现“引进-学习-融合-提高”的教师发展培养路径,提升教师国际化教学水平。
(华中师范大学2023年秋季学期实施国际化课程)
课程结束后,共收到70余份问卷反馈。结果显示,超90%的学生认为课堂效果非常好,部分学生认为联合授课的方式解决了其语言上的困难,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应的知识点,保持了听课思路的连贯性,极大促进了知识的吸收。
6.华东理工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在2023年春季学期成功引进《有机化学-有机分子结构、反应和合成有机化学》专业课程,吸引了60名化学专业学生热情参与,并获得高度评价。为进一步推动卓越工程人才培养,2023年秋季学期,增设了Minhua Shao教授《电动汽车的电化能源技术》专业课程。
Minhua Shao教授结合电化能源技术领域生动案例进行严谨授课,旨在确保学生掌握核心知识。华东理工大学陈灵老师则通过适时开展学生评教、教学反馈及学情调查等活动,强化教学评估与总结,从而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据问卷调查显示,95%以上的学生顺利通过了考试,超过89%的学生表示愿意继续学习。
(华东理工大学2023年秋季学期实施国际化专业课程调查情况)
来自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学生代表谢同学表示:“邵教授授课生动形象,逻辑严谨,使我对能源和电池等专业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对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教授总是耐心细致地解答,展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7.福州大学
2023年秋季,“拔尖计划”在2023年春季学期为福州大学引入四门国际化课程的基础上,面向本科大三学生分别增设了《叠加态宇宙–微观物理学与量子力学概论》《创新创业技能实训–商业概念与落地》《领导力与组织人才管理-塑造领导力的核心准则》《国家自信与民族认同–中国崛起对世界的影响》四门国际通识课程以及《电动汽车的电化能源技术》《大数据算法模型与应用》两门专业课程,总参与学生227人。
课程广泛覆盖文理、工商、艺术等多个领域,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采用多元教学方法。统计显示,课程出勤率高达99.3%,教授满意度平均97.5%。超93%的学生愿继续学习。
(福州大学2023年秋季学期实施国际化通识课程)
福州大学教务处领导在课后表示,此次“拔尖计划”课程为学校化学、材料、应用物理学及相关专业的师生提供了一个高起点、深层次、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
“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2023年秋季学期课程教学工作已全部完成。2024年课程实施工作计划于3月初启动,“拔尖计划”将继续拓展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汲取过往优秀经验,提升项目内涵与质量,为项目院校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