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在第30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时潇含作品文学对谈暨繁体字版签约仪式在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本次活动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与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知识出版社承办。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刘祚臣,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总编辑陈鸣华,著名作家、评论家、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编辑刘金双,青年作家时潇含、何明瀚、黄子真出席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由知识出版社常务副社长张京涛主持。
时潇含是90后新锐作家,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协会会员,《读者》《深圳青年》《红树林》《视野》等杂志的签约作家,曾经荣获2023年“深圳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暨“深圳好青年”称号”,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知识出版社重点培养的青年作家,其散文集《云在青天水在瓶》《我有所念食,隔在远远乡》《无尽的远方》《山那边是海》出版后,备受读者青睐。其作品曾经获得第十二届“深圳青年文学奖”、第八届“深圳十大佳著”,入选《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4年第一季度影响力书单、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劳动者文学好书”和“最受大众喜爱图书”等。
刘祚臣对时潇含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作品对新时代文艺作品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介绍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知识出版社与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共同打造的“致青春·中国青少年成长书系”,以及与深圳多个单位共同举办的“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他表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将着力培养一大批作家,为广大青少年打造强有力的作家成长平台。
陈鸣华认为时潇含繁体版作品的出版,对港台地区的中文写作和阅读,某种意义上提供了新鲜文本,并带来一些可互鉴交流的项目,最后寄语时潇含以手中的笔描绘时代和人生,并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取得更大的创作成就。
致辞结束后,刘祚臣与陈鸣华就《山那边是海》《我有所念食,隔在远远乡》《云在青天水在瓶》的繁体字版进行了签约仪式。
在对谈环节,徐可与时潇含主要围绕时潇含的作品进行了精彩交流。对谈环节分为四个话题展开。
首先,两位嘉宾分享了在写作中,如何用感性之文字表达理性之思考,并引起读者共鸣。徐可先是赞扬了时潇含写作的文体——散文是一种高贵的文体,从散文的发展历史引入,肯定了时潇含在散文创作上的突破。接着从内容角度分析了时潇含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触动人心,是因为她抓住了读者共情的东西。同时强调作家要当一个有心人、勤劳者和“小气鬼”,不要浪费素材和灵感,要保持比普通人更敏感的内心、更敏锐的眼光。时潇含以徐可的作品《散文的生命是学、识和情》引入,从学、识、情三个角度讲述了作家应具有学养、见识和情感,学养上要贯通古今,见识上要力求“读万卷书之后的行万里路”,情感上要将所见与所感相连系,在庸常的生活中寻找出一个裂隙,寻找出一个切入点,并尝试探索散文写作中的文化中意向。
其次,围绕激励读者远行和培养豪迈气质的话题,时潇含从日常生活状态出发,为读者讲述了何谓“远方”,并结合个人留学经历讲述了中外观念冲突及文化差异,认为这是激发她渴望远行的动力和意义,渴望理想远方是“看见”与“被看见”的关系,接受并允许“不同”的存在,尝试理解与自己原先理解不同的东西。徐可认为优秀的散文应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文学性,就时潇含作品中具有的古典韵味和现代气息,认为不同文化的差异性构成了互补,成为吸引读者的一种渴望。
再次,就青年们在面临各方面的压力时,应如何保持对美的敏感这一话题,徐可认为,作家的心要更柔软一些,不能过于冷漠,不能习焉不察,不能熟视无睹。时潇含认为,散文的诞生正是因为生活可能不够有趣,才会渴望发觉一些有趣的东西,要从平凡的生活中发掘出有趣的点成为人之精神支撑,找到打动人的共鸣点。
最后,二位嘉宾就如何更好地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传递中式哲学思想,宣扬中国文学之美进行了简单交流。徐可提出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中国散文创作的重要传统。他认为写任何一个东西都是为了表达一种感情,文学创作应该是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要扎实古典文学功底。时潇含认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是学更多的中国古典文学,要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与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的合作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第一步契机。
本次活动不仅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更推动了与港澳地区的文化交流。未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知识出版社将继续与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携手合作,推出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为推动文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也期待更多作家、学者的加入,共同为文学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