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马可波罗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行动走进敦煌莫高窟暨石窟寺保护性窟檐专题学术交流活动在敦煌召开。此次活动不仅聚焦于敦煌莫高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着重强调了石窟寺保护性窟檐的重要性及其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关键作用。
在这次学术盛会上,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石窟寺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石窟寺保护性窟檐”进行了主旨发言和讨论,充分发挥了专家学者“智库”作用,为石窟寺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加科学的规划和思路。
图:四川博物院院长、研究馆员韦荃作主旨发言
在主旨发言环节,四川博物院院长、研究馆员韦荃以《川渝石窟保护性窟檐建设与探索》为题,围绕“川渝石窟概况、石窟寺生存状况调查、川渝石窟保护性窟檐建设”进行了分享。韦荃表示,石窟寺保护性窟檐的建设是一项科学严谨的工作,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另外,韦荃还指出对于建什么样的窟檐,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和细致的评估至关重要。
图: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研究员(二级)博士生导师王金华作主旨发言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研究员(二级)博士生导师王金华做了题为《我国石窟寺保护设施(窟檐)建设的思考---以乐山大佛保护设施可行性预研究为导向,引领综合性保护工作》的分享。王金华表示,石窟寺为我国重要的文物类型,在我国文化遗产以及世界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近七十年来,我国在石窟寺保护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专业性和代表性,既有许多成功有效的经验,也有失败、走过许多弯路的教训,但也形成了共识:合适的保护性设施是石窟寺最为有效、最为安全、最为长久的保护措施。
图:龙门石窟研究院石窟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马朝龙作主旨发言
龙门石窟研究院石窟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马朝龙在主旨发言中,对《龙门石窟保护性窟檐的探索》进行了深度阐释。他指出,窟檐修建要以保护为主,遵循实用性、适度性和时代特色,避免过度景观化。同时要考虑石窟微环境和岩体稳定性,通过研究和监测预防保护性破坏,使窟檐成为石窟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保护与景观的和谐统一。
图:云冈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与监测中心副主任闫宏彬作主旨发言
云冈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与监测中心副主任闫宏彬在《关于石窟寺修建窟檐的思考》主旨发言中指出,窟檐修建的核心是确保有效保护石窟寺,同时综合考虑美观、考古和展示需求,但不得以这些需求牺牲保护效果,要尊重文物本体需求,用综合性视角看待窟檐修建工作。
图: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馆员王彦武作主旨发言
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馆员王彦武围绕《北石窟寺渗水机制及防治技术研究》进行了分享。王彦武详细讲述了北石窟寺病害类型及特征、北石窟寺典型病害机理以及搭建临时防雨棚的重要性。王彦武指出,通过温湿度、渗水率等数据监测,临时防雨棚防水效果明显,有效地减少雨水对石窟的侵蚀。
图:与会专家讨论交流
围绕“目前石窟寺保护性窟檐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石窟寺保护性窟檐的形制、结构、材料探讨”、“石窟寺保护性窟檐前地下建筑遗址保护研究与探讨”三个议题,会上各位专家学者进行了自由发言。经过讨论和交流,最终各位专家学者就“建设石窟寺保护性窟檐”达成了敦煌共识,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梁钢宣读了敦煌共识,呼吁大家共同行动起来,推进石窟寺保护性窟檐建设研究。
图:原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咨询委员会主任励小捷作总结发言
学术交流活动的最后,原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咨询委员会主任励小捷进行了总结发言。他强调,此次活动的举办具有必要性、实质性和成效性。首先,选择石窟寺保护性窟檐作为讨论话题,体现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五位专题报告内容丰富、见解深刻,展示了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最后,会议期间达成的“石窟寺保护性窟檐建设敦煌共识”,标志着本次学术交流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励部长的发言,不仅肯定了活动的价值,也为未来石窟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本次学术交流活动由敦煌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苏伯民主持。原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罗哲文基金管理委员会总顾问郑欣淼,原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咨询委员会主任励小捷,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梁钢,国家文物局原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罗哲文基金管理委员会顾问张柏,中央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馆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罗哲文基金管理委员会顾问罗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总工程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罗哲文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付清远等60余人出席了石窟寺保护性窟檐专题学术交流活动。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