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华兴资本主办的“开放与共赢——中国企业国际化与外资在中国的协同发展”高峰论坛在上海举办。华兴作为上海首批促进外商投资全球伙伴,有幸邀请到上海市商务委及上海市虹口区相关领导,与200余位来自国内外的商业领袖、专家学者和投资人嘉宾共同探讨中国企业国际化与外资在中国的协同发展。
会上,华兴资本集团联席总裁、投资银行事业部负责人王力行以《“走出去”与“引进来”——来自创投市场视角的观察》为主题进行了分享,对企业出海及全球化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我们整理了王力行在论坛中的发言内容,供大家阅读讨论。
“走出去”与“引进来”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话题,过去两年我们一直在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从行业、模式、目的地、驱动因素、挑战等多个要素看,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多维度矩阵。此次将从创投市场的角度,分享华兴对于“走出去”和“引进来”的一些战略观察和思考。
01 横看成岭侧成峰——“走出去”的横截面
走出去已经成为中国行业领军企业寻求新增长的关键路径,同时也是当前备受关注的热点议题。我将从两个维度分享我对企业出海的观察与思考。
首先,我将这一视角命名为“横截面”。在当前这个时间点,中国企业出海的现状可以用一句诗来形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行业、企业在走向世界各地时,面临的问题、困难、挑战和机遇都各不相同,许多问题在国内可能从未被考虑到。
· 哪些行业里的企业在出海?
通过分析企业端和投资人端的数据,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中国企业出海的现状。在企业端,出海企业的行业分布日益多元化。从传统的纺织服装、消费品等行业,当前中国企业出海的足迹已扩展至医药、电商、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包括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也开始加入出海的行列。整体来看,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和医疗健康是出海最为积极的三大行业。
在投资人端,通过每半年一次的量化调研,结果显示投资人对出海行业的兴趣呈现出广泛性。他们不仅关注国内市场热门的先进制造、新能源、电动车等硬科技领域,还对消费品、软件等曾经在国内创投市场活跃、现在相对冷静的领域保持兴趣。这表明投资人对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生产力和生产模式创新充满信心,无论是在新兴技术还是传统领域。
· 出海选择哪些地区?
从企业视角分析,不同企业会根据自身所在行业和特点,选择最适合的出海目标市场。最初,中国企业的出海主要是以产品出海为主,首选目的地往往是欧美等发达国家。近年来,伴随出海行业和模式的演变,这一趋势已发生显著变化。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我们观察到2023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出海业务正逐渐从北美、欧洲等传统发达国家地区,拓展到东南亚、中东、东欧、非洲等新兴市场。
从投资人的关注和认可角度来看,出海目的地的选择呈现出一些明显的趋势。东南亚市场因其近年来经济和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以及与中国地理位置和文化习俗的接近性,仍然是投资人最为关注的出海目的地之一。紧随其后的是中东地区,占比达到26%,近两年“中东热”已成为一个现象级趋势,沙特、阿联酋等中东国家逐渐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新热点。我们认为,中东地区的资金供应充足、地理位置辐射欧洲和北非市场,以及相对友好的地缘政治关系,这些构成了其存在吸引力的主要因素。
· 出海有哪些驱动因素?
通过与众多客户的深入访谈,我们发现企业出海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其强势产业寻求全球化布局。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个核心动机:国内市场饱和导致企业寻求新的增长点、在海外建立供应链能力、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竞争力、降低成本以提高生产效率。
在资金端,除了追求新的增长型投资机会外,海外项目的估值相对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并且能够满足机构对多元化区域投资的需求。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市场募资困难的背景下,有意愿和能力进行海外投资的创投机构,在募资时展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化优势。
· 出海面临哪些主要挑战?
在资产端,企业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一些具体而现实的问题上。例如,外部宏观环境的不稳定性、地缘政治的复杂性、海外税务和合规等法律制度的差异,语言文化、价值观和商业惯例的不同,以及海外供应链的不稳定性,都是企业在出海过程中需要直面的挑战。此外,招聘和管理海外人才及团队也是企业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在资金端,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投资者的关注点更加宏观。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仍然是风险投资市场投资者最为关注的问题。这一宏观因素对投资决策和资金流向有着深远的影响。
02物换星移几度秋——“走出去”的纵切面
第二个视角,我们尝试从时间的纵切面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变化,同样用一句诗来形容——“物换星移几度秋”。
· 国内企业出海进程中的趋势性变化
最初,中国企业的出海活动类似于线上化的贸易出口,这一过程从最初的纯商品贸易逐步演变,先是部分服务的加入,随后又扩展到基础设施领域,比如物流和仓储,从而实现了从单纯的出口到全面的出海转变。随着中国各行业的迅猛发展、供应链的日益成熟以及人才红利的充分释放,近几年出现了一些显著的新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出海企业的产品和品牌竞争力逐渐开始显现,甚至一部分头部企业在在地市场能卖到同类一线品牌的价格和毛利空间。过去很多时候是低头赚别人不愿意赚的辛苦钱,现在是努力做出有竞争力的产品,靠产品说话。供应链优势正在从几乎是唯一、最大的优势逐渐变成中国企业出海的众多优势之一。
第二,从单纯在国内生产产品卖到海外去,到现在逐步开始在全球落地,甚至逐步变为本地公司。
第三,出海企业充分发挥中国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的全球领先实践这一独有优势,构建起自身的独特竞争优势。
第四,出海领域成长起来一批标杆型的平台和巨头公司。无论是他们的体量、市场份额,还是对在地市场的影响力,都达到了中国公司的新高度。中国企业通过出海,实现了全球竞争的进化。
· 他山之石:日本“失去的三十年”间企业的出海经
在今天的时间点向前看中国企业走出去,日本企业在失去的三十年中做了比较成功的全球化,这个经验对我们今天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有两个有趣的数据,一个是在1995-2022年期间,日本企业出口的增速远高于日本GDP的增速;另一个是日本的GDP和GNP之间的差值,从1990年的2.8万亿日元,提高到2022年的35万亿日元。这个差值我们可以粗放地理解成日本企业的海外收入,其增长还是非常显著的。
在出海策略与路径选择上,日本企业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下选择了随机应变的策略。例如根据汇率变化选择产品出口,还是海外直接投资;制造业选择先在欧美站稳脚跟,而消费业则通过创新直接通往新兴市场。
在出海的产业转型方向上,日本出海的基本盘是以运输设备、机械为代表的优势制造业,2001年后随着中国工业基础设施需求增强,以及最近10年中国从生产国向消费国的转变,日本的出海产业从中游制造走向上游材料和下游消费,向产业“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
最后一点,国内有不少学者提到日本企业出海时称之为“产业链抱团出海、母子公司模式”,这和带路党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需要链主企业先走出去,然后把产业链上下游一起带出去,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把核心技术留存在本土。
· 未来中国企业出海可借鉴的地方
站在今天这个时间点向前看,结合日本企业的经验,同时考虑中国和日本基本国情和所处国际环境的不同,有几点值得借鉴。
第一,制定清晰的出海战略,需要企业根据长期汇率走势、产业结构等决定,出海路径、出海目的地、组织管理形式等进行设计;
第二,产业链抱团出海很重要,可以提高出海效率;
第三,不断提升核心技术,持续进行研发投入,维持自身的技术水平领先;’
第四,树立品牌和文化的自信,比如今年现象级的游戏——黑神话,在走出去的同时,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实现了与全球文化共存共生共美。
03花开堪折直须折——外资“引进来”正当其时
说完了走出去,我们再看看引进来。古诗有云,花开堪折直须折,我们认为创投市场外资引进来正当其时。
· 二级市场:今年外资向A股奔涌而来
聚焦国内二级市场的表现来看,数据显示,今年我国二级市场成功吸引了大量外资流入。在过去的四个季度,A股市场的北向资金持续增长,同时整体投资回报也相当可观。
同时,我们注意到,今年以来,众多外资机构开始重新评估A股市场的投资潜力,并增加对中国资产的投资配置。具体来看,外资背景的基金公司正以空前的速度进入中国市场,并积极布局。进入下半年,随着中央政府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多家外资机构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持乐观态度。
这个现象背后的核心原因,是A股市场整体的资产被低估了。从中美股市的市盈率对比,可以看到中国A股的估值水平是处于相对的低位。再比如我们看巴菲特指数,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占GDP的比重,如果按国际通行的60%左右作为估值是合理还是被低估的分界,A股市场这几年都是处于相对估值的低位区间。
当然,资本市场的稳定运行离不开长期向好的经济基本面的表现,我们看到国内整体经济稳健而有韧性,同时政府也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增量的扶持政策来支持经济发展、加强外资引进。
· 一级市场:当前同样处在筑底过程中
将目光转向一级市场,目前市场正处于一个明确的筑底阶段。通过分析2012年至今中国创投市场的交易数据,我们可以将这十二年划分为几个发展阶段:2012-2014年的起步期,2014-2016年的成长期,以及2017至2022年的成熟期。
从数据来看,尽管增长速度已趋于平稳,但由于经济规模的扩大,增长的绝对量仍然存在。此外,GDP与GNP之间存在差异,且这一差异尚未计入中国企业出海带来的增长。总体而言,我们认为有足够的增长动力来支持创投市场保持正常活跃度。我们坚信,经济基本面能够支撑创投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当前面临的挑战是暂时的,可以被克服。
对于外资而言,创投市场存在一些结构性的机会。首先,地域转移带来了机遇。由于地缘政治的考量,美国资本表现得相对谨慎,这为中东和东南亚等地区的外资提供了更多的空间,竞争也相对较小。其次,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外资机构在中国的投资策略也在进行相应的调整。今年,我们注意到全球几家知名的S基金都将目光转向中国,看好中国市场上被低估的优质资产。
结构性机会的另一个维度,我们认为是行业和底层红利的维度。从资产端看,周期的底点往往孕育着新的技术红利和一批伟大的公司,而新一代的AGI通用人工智能,在生产力上带来革命性的飞跃,加之其具备如互联网一般典型的基座特征,我们认为其有望成为下一个大周期的火种,并带来比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更大的投资机会。历史上的周期轮动往往伴随着伟大公司的成长,我们更有理由相信,新的一批伟大公司正在当下孕育中。
· 未来,华兴资本将进一步推动外资企业在国内发展
从华兴的视角出发,如何与政府合作,进一步促进外资和外企在中国的发展,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第一,多年来,华兴一直高效协助以美元基金为代表的海外资本投资中国企业,特别是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消费等领域,助力这些产业成长为全球领先。
第二,积极推动跨国企业在中国的业务布局,包括对国内创业企业的投资和并购。
第三,华兴近期与德国联邦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协会等海外行业协会的中国代表处进行了深入交流,并与他们合作,加强外资在中国的投资。
最后,华兴认为需要结合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加强中国与国际重点高校的交流合作,参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过程,实现科技成果在中国的转化和落地。
我们相信这些领域都具有巨大的潜力,并期待与各方共同努力,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