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尾,又到了复盘过去和展望未来的时刻。近日,中信建投证券董事总经理(MD)、研委会副主任、首席策略官陈果,亮相“汇奋进之力 燃新质之光——汇安基金2025年度投资策略会”,并作了题为《“信心重估牛”:从流动性牛到基本面牛》的演讲。
在陈果看来,自9.24以来,A股市场进入了“信心重估牛”。本轮“信心重估牛”的核心逻辑在于:支持资产价格+化解债务+提振内需+供给收缩+ 提升股东回报+新质产业突破。从逻辑落实到投资策略,陈果建议超配几大线索:包括资产重估与化债方向,金融地产和化债受益类的政府开支相关行业;精选科技产业与新质生产力弹性资产,受益财政的“两重两新”类行业,关注服务消费与潜在受益供给侧改革深化主题的方向等。
“人口、GDP、CPI、房价与股市不能简单画等号”
会上,陈果首先分享了与市场一致预期不同的认识。包括很多人讨论人口、GDP、CPI、房地产等面临的挑战,但在陈果看来,人口、GDP、CPI、房价与股市判断不可简单对应,不能简单画等号,需综合考虑盈利预期、流动性与风险偏好,股票市场做的是跨时空的预期变现和预期定价。
陈果坦言,A股当前面临的诸多挑战虽然都存在,但A股市场本身的属性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社会充满了忧患意识的时候,往往是A股市场熊牛转换的时候。A股市场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代表了它的与众不同,当时经济也面临改革开放以来有压力的时刻。”
陈果也结合日韩欧等海外经验指出,目前A股面临的问题是要扭转通缩,而通缩背后不是短周期的阶段性问题,实际上是资产负债表衰退预期的问题。这种情况在全球屡见不鲜,也属于正常现象。陈果将目前我国的经济现状形象地比喻成经济里面的“中年危机”。“中年危机”不同于儿童时期的“跌跌撞撞”、青少年时期的“无知者无畏”和青年时期遭遇的“成长的烦恼”。如何度过“中年危机”、未来行情如何走,不能只看A股历史,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海外经验或可有些借鉴。
通过对日本1992-1994年由科技金融地产引领的牛市、日本2012年至今的“产业牛”、到2012年的欧元区“化债牛”与长牛,三个案例的解析后,陈果指出,不用完全照搬他国和刻舟求剑,关键要借鉴参考。接下来A股将迎来非常好的流动性宽松周期,12月政治局会议货币政策措辞从之前几年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改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2009年以来首次。陈果预计2025年财政有望进一步发力,除了化债以外,中央赤字率提升、房地产收储、两重两新、民生福利等都有望成为财政发力重点方向。同时,随着10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2%以下,低利率资产荒的背景下,保险资金配置权益资产的需求提升。增量资金结构变化将影响市场投资风格,建议重视股东回报方向的配置价值。
七路并进,扭转通缩
若想扭转通缩,陈果强调需要全面性的扭转,由此或可关注七条逻辑线索。包括房地产止跌回稳、提振资本市场、央国企股东回报、地方化债、“两重两新”、新质生产力、供改深化等。
具体看来,陈果指出,首先必须要稳住内需,房地产止跌回稳;其次对产业资本上也要提振,主要是非银金融;央国企需要行动起来,加强股东回报,相应的破净央国企或迎来估值重估;地方政府要化解债务风险;政策支持的“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两新”(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以及扩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新质生产力方向的车路云、低空经济和AI+等;还有随着供给侧改革深化,包括钢铁、建材等领域也可关注。总体看来,陈果认为,这七条线索有很多机会值得挖掘,但具体哪条线索最好,还需要观察。若是弹性更大的当属新质生产力方向,其中AI+仍是市场主线。但新质生产力方向波动相对也大,若是喜欢稳健,可以采取均衡或者哑铃性策略搭配组合,比如最近热度高企的中证A500指数相关产品。陈果也强调,任何判断都会有风险。
最后,陈果总结认为,未来A股更多的是节奏问题,不是风险问题,是内需恢复政策逻辑的节奏问题,海外可能会造成一些波动,但属于次要矛盾。总的来说,这一轮行情是“信心重估牛”。现在是“流动性牛”为主,随着政策不断加码,企业产能周期的变化,企业和居民的信心也将慢慢修复,将慢慢演化到“基本面牛”。
风险提示:本文观点仅供参考,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