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席卷整个企业管理体系的当下,我们不再单独谈‘会计’,也不再孤立谈‘业务’。业与财之间,早已不是协作问题,而是结构性整合问题。”这是记者在采访孙佳琳时听到的一句话,平实而深刻。作为资深财务专家,孙佳琳已在财务管理、资本运作、制度设计、数字治理等多重角色之间穿梭多年,但她始终坚持的理念只有一个:让财务真正参与企业战略,用融合的思维重塑管理逻辑。
孙佳琳的专业背景深厚,她自1997年进入大学学习会计学以来,一直深耕于大型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在文化产业、产业投资、基础建设等多个领域,她探索着如何通过体系化的财务思维为业务赋能,这一探索历程已持续了20多年。
图/孙佳琳
在职业生涯中,孙佳琳不断追求专业提升。她曾参与财政部会计司举办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总会计师素质提升工程;并在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完成高层次会计人才研修;这些学习经历为她后来的多项原创性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牵头设计并完成的四项财务类软件系统,包括“基于分布式架构的财务信息处理平台”与“基于多端协作的财务数据处理系统”,这些成果不仅取得国家软著认证,还在实际应用中显著提升了财务流程的优化和数据处理能力。
“融合的基础是技术;但融合的核心是意识。”孙佳琳直言,早期很多企业误以为仅仅通过引入财务系统就能完成数字化转型,却忽视了系统背后的逻辑重构。她指出,在实践中她始终强调“业务数据流向必须反向嵌入财务管控模型”,而非事后核算。这种理念不仅体现在她带队开发的软件系统中,也贯穿于她历年来主导的多个制度设计与治理升级项目之中。
孙佳琳对“智能财务”的理解非常深入。经过多次高端财务培训,她逐步确立了以“融合治理”为核心的财务管理哲学。她认为,财务应作为纽带,打通计划、执行、反馈三个维度,嵌入企业运行的全过程,成为业务的“赋能者”而非“观察者”。
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孙佳琳推动了“业财协同数字中枢”的系统性部署。她以产业集团模式为基础,构建了可复制的“项目预测—执行协同—绩效闭环”模型,并在多个基础设施项目中试点上线。在采访中,她透露,曾任职的集团内多个下属企业已开始主动将财务数据作为业务会议中的常规材料,“这说明财务不再是末端汇总,而成为中前端判断的一部分。”
她的专业地位也受到了行业广泛认可。2024年6月,她受邀担任“2024年业财智能融合与专业执行质量评审活动”的特邀评委,并在现场提出了数项专业建议。她特别关注项目的数据结构清晰度、系统落地效能和财务控制反馈机制等方面,帮助多个团队找到了系统短板。她的评议视角既具有宏观体系的站位,又具备细节逻辑的敏锐度,展现了一名复合型财务专家的全局思维。
当被问及为何如此坚持“融合”理念时,孙佳琳笑着回答:“因为这是让财务真正发挥价值的路径。”她认为,未来财务的核心在于理解力、整合力和判断力,而这些能力正源自于财务人对业务的深入理解和对技术的敏锐预判。
从项目实操到制度构建,从财务决策到系统创新,孙佳琳始终行走在“业务+财务+技术”的融合之路上,用一项项实际成果拓宽着财务职能的边界。她是新时代的财务专家,更是融合型财务实践的引领者。(记者:吴明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