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企业美国通道(New EC LLC)发布2025年第一期《中资企业在美游说登记分析报告》,系统梳理了截至2025年4月30日已完成美国联邦游说登记的27家中资企业相关活动,旨在厘清中企在美政策表达的现状、趋势与策略选择。
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4月底,已有至少27家中资背景企业完成合规登记,而2022–2024年同期平均每季不到10家,增幅达三倍以上。
(注:以上图示仅表示企业在美登记,不构成任何合作或背书)
报告还显示,本期登记企业的行业分布明显扩大,制造、物流、平台类企业占比上升,说明海外政策影响的广度与深度同步增加。可以说,这是中资企业“政策表达周期”的开启。
中资企业正逐步认识到:政策风险已成为商业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有企业因数据治理要求被迫调整商业模式;跨境电商平台因海关政策变化面临通关延迟;制造品牌被要求公开供应链链路;数字平台则面对更复杂的平台责任和用户数据管理规则……这些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市场规则系统性演进的体现。
中资企业“出海”的传统做法是“出了问题再补课”,但如今,无论是科技公司、智能制造企业,还是跨境出口平台,越来越多企业正在依托专业的游说与信息传导机构建立制度化的沟通机制,积极参与海外规则对话。从“事后合规”转向“前期参与”,才能真正赢得主动权。
这类“规则前期影响力”不是临时应变的结果,而是源于企业提前介入、长期沟通、精准表达的积累。建立制度化的沟通机制,最大价值在于——帮助企业听到别人听不到的信号,提前行动,避险于未然。
企业在海外发声,的确能影响政策走向。比如,有平台型企业通过持续表态,成功影响了对其限制措施的节奏;也有品牌企业在绿色议题中获得了正面政策身份认定;甚至部分科技企业通过合规注册发声,引导了外界对其角色的重新理解。
New EC CEO Haifeng Zhang(张海峰)介绍,报告从五个维度进行了系统梳理,包括:登记概况、议题趋势、行动节奏、路径分类、合规要点澄清。未来,New EC将会定期发布该报告,希望为企业提供一个实操性更强的“合规导航工具”。未来三年,中资企业要持续参与全球竞争,不仅要“守规”,更要“能言”。
“‘表达’不是一种特权,而是企业在全球博弈中的基本能力。在规则重塑的时代,越早建立制度内发声机制,越可能在变化来临时,掌握主动权。”Haifeng Zhang指出,政策沟通并非是大企业的“专利”,中小企业其实更需要制度化的政策预警机制,因为它们更难承受政策突变带来的经营冲击。
据介绍,该报告内容依据美国国会游说披露系统(LDA Disclosure Database)所公开的《游说披露法案》(Lobbying Disclosure Act, LDA)相关文件,包括LD-1(首次登记)、LD-2(季度更新)等申报材料进行整理。部分背景信息补充自企业官网、主流媒体报道、美国政府公开制裁/监管名单(如实体清单、相关进口法规实施情况)以及行业组织发布的政策建议书等。
需特别说明的是,游说披露系统中所列金额(如 LD-2 报告)多为满足最低登记义务的申报金额,通常远低于企业实际开展游说所需的综合投入,亦不能反映项目复杂度与服务内容,故本报告中不予呈现,以免造成误解。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