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2年,对于全球资本市场而言,表现为商品>债市>股市。股市方面,全球遭受美联储史上最激进加息年,全年7次加息累计加息425个基点,股票市场血流成河,美国纳斯达克指数全年跌幅高达33.10%。国内方面不仅受到外围加息的冲击,内部地产的失速下滑和疫情的反复使得国内经济饱受压力,导致上证综指、沪深300和中证500指数分别下跌15.13%、21.63%和20.31%。在中信的29个行业中,2022年仅有煤炭、消费者服务和交通运输三个行业录得正收益,行业跌幅中位数为17.58%。债市方面,2022年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债市整体呈现先扬后抑的走势。上半年利率债横盘震荡,下半年则大开大合,先是经历三季度收益率大幅走低,十年期国债最低一度下探至2.58%,之后又在四季度疫情和地产政策调整影响下债市巨震,12月上旬十债收益最高升至2.91%,直至12月下半月才重新企稳。全年中证全债指数上涨3.49%,中债总净价指数仅微涨0.11%。商品方面,国际油价上下半年分别被俄乌冲突和经济衰退担忧所主导,全年先涨后跌,虽年度涨幅只有10%左右,但全年最高最低点振幅高达64.02美元。贵金属走势全年呈“N”字形,除一季度受俄乌冲突影响短期上涨外,4-10月受美联储加息美元指数爆拉影响黄金遭受连续7个月,直至11月后才重拾升势。全年南华商品指数上涨19.66%,各细分品种累计涨幅排序呈金属>工业品>黑色>能化>农产品。
展望2023,资本市场又有哪些机遇和挑战呢,和合首创将从经济、政策等方面逐一分析。
首先看海外,不难发现,目前海外资本市场对2023年美联储政策的预期要比当前美联储的态度更“鸽”。22年四季度美债收益率随着美国通胀数据同步回落,从近期国外各大投行的年度展望看,市场对23年下半年美联储降息的预期降为强烈。但是,目前美联储的态度是尚未考虑23年降息,美国强劲的劳动力数据是美联储保持强硬的重要底气。我们倾向于认为,23年美联储上半年加息停止后下半年维持利率高位不降息或是大概率事件,因此上半年的降息交易可能在下半年迎来预期修正。当然,2023年海外另一个不可低估的事件是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从目前看,美国经济实现软着陆或仍有较大可能,但欧洲如果通胀反复则很难避免经济衰退。
其次,从国内看,随着严厉的防疫政策退出历史舞台,毫无疑问23年我国经济整体复苏的方向是确定的,但复苏的力度能达到何种程度,则面临多重挑战。从12月中央经济会议的表态看,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的同时也要保持地方债务风险可控,房地产仍然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可以看出,保持战略定力,不搞强刺激、不透支未来仍然是政策主基调,因此不宜高估政策的力度。考虑到疫情反复和经济活力修复仍存在波动可能,我们认为居民消费意愿显著修复进而对经济产生重要推动作用恐要到23年下半年以后才会呈现。如下半年全球经济真的发生衰退,我们期待国内在提振消费方面加大刺激力度,有效抵御外部的不利影响。
展望2023年,和合首创认为:
(1)股市方面:22年压制国内股市的三大利空因素美联储激进加息、国内疫情影响和地产失速下滑在当前都已经发生不同程度的反转、23年经济复苏的大方向决定了股市的估值一定是向上修复。但考虑到放开后经济修复路径具有波动性,股市大概率呈现震荡上行,上行的高度取决于国内政策力度相对海外衰退影响的对冲程度。
(2)债市方面:经济向上修复的方向决定了债市特别是利率债不存在单边做多的基础,但经济波动和政策兑现程度将为债市提供波段性做多机会,如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大则对债市更为有利。城投债方面近期虽然有“打破政府兜底预期”的表态,但此类论述在过往涉及到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时都会有提及,具有一贯性,我们认为不兜底不意味着不管,城投债仍然会化解。对标准化债券而言,仍有不错的投资机会。
(3)商品方面:贵金属价格的进一步上行应是大概率事件,国内随着地产链的修复,大宗商品尤其是黑色系的价格中枢或将上移。美元指数的见顶将有利于国际定价的大宗商品价格在上半年维持高位,但如果下半年全球经济衰退程度加大则会带动大宗价格掉头向下。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