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国内债市整体表现平稳,受资金面、疫情、房地产政策等方面影响,利率处于低位震荡,部分时点市场波动有所加剧。展望2023年,债券市场又将如何发展?在日前举行的工银瑞信基金2023年投资策略云峰会上,工银瑞信基金固定收益部副总经理赵建表示,随着美联储货币政策和国内疫情防控这两个主要矛盾向常态回归,2023年宏观风险将有所下降,国内经济整体将呈现企稳回升的态势,但是回升的过程可能是曲折和缓和的。债券市场来看,2023年收益率中枢或高于2022年,策略上可以择机关注高等级信用债、银行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等品种。
对于海外市场,赵建表示,货币政策加息的节奏将放缓,但美联储是否会停止加息乃至转向宽松仍具有不确定性。他进一步分析称,12月份美联储的点阵图显示,2023年政策利率水平将在5%以上,鲍威尔也表示不排除进一步上调利率水平,且2023年暂不考虑降息。但是从当前市场来看,投资者预测2023年一季度的利率高点在4.75%到5%,2023年底甚至可能降到4.25%到4.5%的水平。“我们认为市场对于加息终点和降息时点的假设相对乐观。”赵建称。
对于2023年的国内经济,赵建分析认为,随着疫情冲击的缓解和地产风险的收敛,经济方向向上是相对确定的,但是经济修复的斜率和弹性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具体来看,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消费将大幅的反弹,而在地产支持政策的刺激下,地产销售和地产投资的降幅将明显的收敛。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和2022年相比将有所放缓,但对经济依然有较大的支撑。外需回落的影响下,出口将小幅的负增长。其中,“我们认为,决定2023年经济走势的核心变量是消费和地产。二者均受益于疫情管控的放松和流量的恢复,但亦受到一些因素限制,从而将制约经济反弹的力度”,赵建表示。综合以上分析,赵建倾向于认为2023年我国GDP增速可能会回到5%左右的水平,但是不宜做更为乐观的估计。
通胀和流动性方面,赵建表示,疫情政策逐步放开以后,海外经济体核心通胀中枢普遍抬升,其中既有核心商品的贡献,也有商品服务的贡献,不同经济体之间差异很大。我国疫情期间较好地保护了制造业存量产能,在内需疲弱、外需放缓的背景下,产能利用率处于历史偏低水平,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与此同时,2022年下半年以来,库存出现明显累积,尤其是中下游行业库销比处于历史高位。虽然需求回暖,但上述因素会对价格形成一定的缓冲。而在服务通胀方面,由于疫情期间需求持续受到抑制,服务业产能有一定比例的退出,可能造成额外的通胀压力,但由于我们未采取大规模的财政补贴措施,服务通胀的压力应该小于海外。在基本情形假设下,赵建认为2023年CPI的中枢在2%以内,高点不会超过3%,相对温和的通胀压力不至于导致货币政策收紧,也构成资本市场的核心考虑因素。
基于以上分析,赵建认为,债券市场2023年利率中枢水平可能略高于2022年。一方面,随着经济景气度和融资需求修复,风险偏好提升;另一方面,理财市场规模增长可能放缓甚至收缩,信用利差和银行二级资本债、永续债等债券流动性溢价有可能重新扩张。但2023年收益率的上行亦存在一定上限约束,这主要是由于经济、通胀环境温和,流动性也有望保持宽松,这使得收益率上行存在一个上限的约束。
投资策略上,考虑到2022年11月份以来债券市场的剧烈调整,赵建认为2023年不宜过度悲观,尤其是对于高等级的信用债以及银行的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等,可以择机关注。
对于2023年债券市场的风险,赵建指出,上行风险主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海外货币政策是否会快速转向;二是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于宏观杠杆率、财政货币化等政策导向的定调是否会从收缩走向扩张;三是理财赎回的长尾效应是否会超出预期,从而导致债券市场持续的超调。下行风险同样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海外衰退压力是否超出预期;二是地缘政治风险是否会再起;三是新的金融风险,比如城投违约等是否会出现大范围的扩散,也值得关注。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