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走过半程,A股从一路攀升到近期的略有颠簸,吸引了越来越多投资者的目光。尤其是1月份北向资金合计净流入1413亿元,创单月净买入金额最高纪录,同时也超过2022年北向资金全年净买入金额。当下除了机构投资者频频发声外,不少资深的个人投资者也凭借丰富的投资阅历,对后市走向发表见解。在天弘基金联合雪球发起的#2023投等大事来了!疫后复苏投资怎么看#征文活动中,超过20位头部大V发表了观点。
医药:大概率已熬出头 迎接大周期新起点
自去年四季度开始“翻身”的医药板块,一直是讨论的重点。天弘基金大健康投资总监郭相博表示,医药板块是一个大周期行业,预计2023年有望会是一个新的5-6年的新的大周期起点。不少大V也认为,当前的这波反弹,与此前的过度悲观有关,或将由此迎来向上转折。
“@青春的泥沼”表示过去一年多,医药股受医药集中采购和新冠病毒这个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加上医药股过去看好的资金太多,本身估值不低,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调整。以前医药股是投资者中的朝阳行业,人口老龄化受益行业,经过这一年多的调整,医药股整体市场预期较低,可以说是过度悲观。
不过,“@青春的泥沼”指出,从骨科集采开始,过度悲观的预期开始慢慢修正,可以说投资者和药企都已经逐步适应了集采的节奏。集采也已经进行多年,品种已经覆盖心脑血管等等多个用药较多,金额较大的领域,未来影响会慢慢弱化。
“@老豆说”也认为,过去长时间的调整已经充分消化了市场对政策的负向预期,甚至出现了较为普遍的过度悲观认知。在可预见的未来集采的品种和降价幅度都会更加科学且可控,而市场的需求在后疫情时代(叠加人口负增长到来)也是显而易见的。展望未来,“@老豆说”认为,2023年很可能是医药投资新的大周期起点,特别是整个创新领域,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有望会给医药板块投资带来诸多机会。
此外,也有不少投资者站在估值的角度,对医药板块的未来趋势进行评估。“@基尔摩斯”表示,影响医药的医保集采政策在触底,压制医药行业估值的影响因素有望逐渐消除。估值上,截至2月12日,中证申万医药生物指数的PE—TTM(不调整)是27.81倍,仍处于近十年的4.61%分位,显著低估。同时,正是看到医药行业有望迎来业绩和估值共振向上,资金涌向医药。
“@投基联盟”分析指出,在估值这方面,由于过去一年多的持续下跌,医药板块的市盈率和市净率都有大幅的回调,基本与2019年初时相当,有着很高的投资性价比。也正是因为景气度好转和估值处于低位,大量的资金开始回流医药板块。据招商证券统计,截至2022年12月末,公募基金持有医药生物行业的仓位占比达到了11.70%,环比提高1.96%,是增幅最多的板块。在“@投基联盟”看来,股价是资金堆出来的。因此综合目前数据来看,现在的医药行业,大概率是熬出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