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伊始,马上消费董事长赵国庆有了个“小目标”:助力散养一亿只鸡。
并且,董事会也支持赵国庆的智慧养鸡项目,并在随后成立的“马上科技发展基金会”上发布了助力智慧养殖的未来规划。
显然,现阶段的“小目标”背后有大格局,尤其恰逢近日网信办等五部门印发《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之后,中国银保监会又发布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我们更得以窥见这个及时的“小目标”背后,是与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不断进阶同频的“大格局”。
养鸡也许是小目标,但养鸡养出乡村振兴“产业数字化”新模式,才是赵国庆的长远目标。并且,赵国庆不只想让马上消费助力养鸡,还与地方银行、保险一起调研,推出了“金融科技+保险+银行”助力乡村产业数字化升级的新路子。
散养鸡不仅融资难,产业数字化也难
首先,是产业层面的难点。
与笼养鸡方式相比,大规模散养鸡,面临着数鸡难、给鸡称重难、鸡更容易丢失、生病及鸡病预防难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背后,关系着经营风险难以精确量化。
再者,是融资层面的难点。
由于经营风险缺乏可量化的指标、数据,加之没有抵押物,也难成产业规模效应,融资自然面临着传统痛点:融资难、融资贵。
虽然,过往也不乏针对“三农”领域的金融帮扶,但多为政策导向下的公益性“输血”,能解决燃眉之急,却缺乏商业可持续性。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能简单复制过往做法,产业升级与融资难点都要兼顾。
一来,融资难的痛点原因在于缺乏抵押物、经营风险大,只有降低风险担忧,金融机构才有可持续的动力;
二来,解决融资问题的同时,也要优化产业模式,才能从根本上降低经营风险。
总结下来,就是乡村产业的“融资模式”和“产业模式”都需要“升级”,二者相互良性影响,才治本。
乡村振兴“产业数字化”新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乡村振兴是整个社会的重要任务,即便需要从多方入手,金融机构的“探路”积极性都很高。
重庆市原耕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简称“原耕农业”)的散养土鸡项目,就是通过马上消费牵头的“金融科技+保险+银行”的创新模式,成功获得了银行30万元贷款授信。
据了解,原耕农业的专注“散养土鸡”已有9年,有2个养鸡场规模共2万只鸡左右。虽然一直不愁销路,但是养鸡场投入大,养殖风险又难以量化控制,并且缺乏抵质押物,要实现“产业化”扩展,不仅面临融资难题,也面临产业升级难点。
这,不仅是原耕农业面临的难题,而是养殖农业面临的共性问题,理所当然应被重视。
因此,两江银保监分局组织国任保险两江中心支公司、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马上消费)、渝北银座村镇银行在多次联合调研后,以原耕农业位于渝北区洛碛镇老君山村散养鸡场的一个组团鸡(约3000只鸡苗)作为试点项目,“双管齐下”解决问题。
一来,马上消费为试点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不仅为养殖产业的“数字化”升级提供助力,为金融机构量化评估其经营风险提供了更多可量化的参考指标:
马上消费为其打造了“慧养鸡”智慧养殖大数据公益平台及智能化监控设备和技术,实现对鸡舍的远程可视化监控和管理智慧化。同时,向渝北银座村镇银行和国任保险两江中心支公司开放该平台,为两者进行保后监测、贷后管理及跟踪回访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撑。
二来,在一的基础上,“金融科技+保险+银行”创新模式得以成型落地,让融资难题得到“可持续”解决:
在这一模式中,渝北银座村镇银行为试点项目提供1年期30万元信用贷款授信,不需原耕农业公司提供任何抵押物;国任保险两江中心支公司为试点项目专门设计开发了慧养鸡助农保融合型保险产品,提供信用保险、高新技术企业财产保险和网络安全责任险三重保障,为原耕农业公司进行融资担保;马上消费安装在养鸡场的智能化设备遭遇自然灾害,养鸡场监控数据因意外丢失需修复,保险公司将进行损失补偿。
虽然在这个模式中,马上消费的技术和数据服务是公益性支持,但却为银行、保险的参与提供了更多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为金融助力“数字乡村”发展的路径提供了新参考。
“基于我们把散养鸡的很多指标‘数字化’以后,能帮助保险公司判断赔付概率,保险公司才敢承保,银行看到有保险公司承保,风险在可控范围,自然也跟着授信。”赵国庆解释到,即便针对“三农”领域的授信利率、保费收入都比较低,但也是有收入。
因此,这个一头解决了商业可持续问题,另一头解决了乡村金融可得性问题,同时也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数字支持的新模式,就这样形成了闭环。
这也意味着,赵国庆成功把地方银行和保险都拉了进来,一起养鸡。并且,接下来很可能一起在全国各地养鸡。
为“数字乡村”新业态添砖加瓦
不难发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纵深推进,数字化、产业化已经深入到乡村经济、基础建设、文化生活等方面,“数字乡村”战略的全面推进正在提速。
尤其是2023年以来,从中央一号文件到《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数字乡村”都是被反复提及的关键词之一,重要性已成共识。
4月13日,网信办等五部门发布的《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预计,到2023年底,数字乡村发展取得阶段性进展。
4月19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银行业保险业全面助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任务目标,强调稳定增加涉农信贷投入,明确涉农信贷、县域金融服务、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脱贫地区金融供给、粮食重点领域信贷等考核监测目标。
毫无疑问,如何发挥好金融助力“数字乡村”建设的作用,已经成为银行保险等持牌金融机构共同努力的方向。
据网信办发布的《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2021年全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达到 39.1%,截至2022年6月,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58.8%,与“十三五”初期相比,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距缩小近15个百分点。
此外,智慧农业建设也在快速起步。数字育种探索起步,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应用取得重要进展,智慧大田农场建设多点突破,畜禽养殖数字化与规模化、标准化同步推进,数字技术支撑的多种渔业养殖模式相继投入生产,2021年农业生产信息化率为25.4%。
不难发现,随着“数字乡村”的纵深推进,金融机构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也在不断“刷新”。
无论是金融支持,还是面向乡村产业的“数字化”支持,金融机构们都在持续探寻新模式,力求创造性解决各种传统痛点,共同为“数字乡村”的纵深推进添砖加瓦。
如果说,以“金融科技+保险+银行”的创新服务模式,是直面乡村产业发展“老痛点”的“新尝试”,那么,未来一定还有更多推陈出新的玩法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