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6日,中德制造业研修院、890新商学携手南方日报在广州举办“中国基本盘·2023湾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创新发展论坛”,邀请产业一线大咖和行业专家,从中国制造、冠军创新、企业数字化等角度发表演讲,与约800名参会企业家一同深度剖析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的融合与创新。我们先整理了部分嘉宾的演讲精华,一起来看看吧。
演讲精华
郭斌浙
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主任
《中国制造:变局与趋势》
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制造获得了很大的进步,如果以体量来计算,中国制造等于排在世界第二、第三、第四位制造强国的总量之和,这种发展速度给了我们很多信心。
但是回到当下的时间点,我们需要想的是,过去所获得的增长在多大程度上是可以持续的?又有多大程度可以被应用于未来?
基于这个思考,我想做一些简单的分享:
第一,转型升级。这个词在10年前就已经被大量提及,但现在说的转型升级和10年前最大的差别在哪里?我想从我们经常讨论的话题开始,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还能够持续多久?通常认为这种持续性是不太可能。
但我们站在另外一种视角重新看,中国的劳动力分成体力劳动力以及脑力劳动力。如果单纯就体力劳动力而言,中国劳动成本优势不可能再持续,这是整个经济发展必然规律。如果是脑力劳动力,从大学出来的毕业生数量,仅仅以10年来计算,我们最保守估计已经超过6000万。
所以,我们真正面对的问题并不是简单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失去,而是产业结构的问题。过去,我们的产业结构是围绕着体力劳动力优势而建立的,这样的产业结构是没有办法充分发挥知识劳动力的性价比优势。
如果不能转型升级现在的产业结构,这种知识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就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甚至认为转型升级的成功与否,是中国在未来10年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的一个关键事件。如果能够完成转型升级,就意味着中国的竞争优势还可以拥有黄金的十年。
第二,管理的精细化。当我们和企业谈论,我们需要怎么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所有的企业家会告诉你管理会创造价值。但企业在实际操作上,大部分都是基于客户、订单、市场、机会。
也就是说,企业虽然认同管理的价值,但并没有把管理的精细化作为议事日程当中最重要的部分。我经常说,如果在整个外界环境非常充沛的情况下,管理所能创造的价值往往小于抓住外部机会所获得的增长价值。但在当下,只有那些在精细化管理上做得更出色的企业,才可能在如今的市场结构里获得长期的生存。
我们甚至可以把话题延伸,为什么在中国制造业当中,工匠精神没有德国、日本表现得那么淋漓尽致。我们可以预测是两个因素造成的:第一个因素,当野蛮增长的机会大量存在的时候,管理的精细化不会成为企业所关注的焦点。
第二个因素,我们观察中国大部分制造行业,你就会看到头部企业的市场份额占整个产业市场份额并不大。这种高度离散的产业结构,使我们整个发展模式和德国、日本有很大的区别。日本和德国的产业结构是非常成熟的产业结构,头部企业控制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这意味着不能成为头部的企业,只有两种生存策略。第一,依然能在市场中竞争,同时不断向前跑。第二,不能击败他们,就加入他们,成为供应链中的一环。那么带来的结果是,这些企业不能改变往前奔跑的角度。所以产业结构的离散程度将会决定高度聚焦、高度专注的工匠精神是否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我认为,接下来的二十年,中国制造业离散的产业结构将会发生彻底的结构性变化,也就意味着,一方面给那些有能力进行大规模并购的企业带来更大的机会,另外一方面也意味着在接下来有更多的企业将会更符合工匠精神,会越来越高度聚焦、高度专注,会做得精益求精。而这将是中国制造面临的很大变化,这也是接下来专门去探讨专精特新企业在中国发展的一个关键原因。
第三,数字化发展。数字化在过去是可选项,在今天已经成为必修课。有不少企业利用数字化获得更大的竞争力,甚至找到新的业务增长机会。他们不仅仅把数字化视为业务赋能的工具,还通过内部的发展,将所建立的数字化能力变成一种业务,从而把数字化变成业务化,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产业发展趋势。
第四,消费升级。根据2019年瑞士信贷所发布全球财富报告,如果把全球最富有的财富持有者从高到低排,全球前10%在数量上最多其实是在中国。因此,我们现在谈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中国企业在当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首先,专精特新企业是中国创新系统当中不可或缺的构成。我们讲中国制造业很大的优势来自完备的产业链,在创新领域也有同样的需要,我们需要建立非常高效且完备的创新生态体系。
第二,从天然的属性来讲,专精特新企业非常契合转型升级的主题。
第三,为了增强中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自主可控性,补一些短板,专精特新企业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根据科技日报在2018年公布的35项卡脖子技术和60项中国尚未完全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719家企业当中,有超过10%的企业与卡脖子技术领域有关,超过14%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与解决关键核心技术有关。
第四,中国经济将因此获得更具韧性的增长。未来我们所面对的整个经济发展宏观形势,其实都遇到越来越大的动荡性和挑战,因此经济的韧性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为重要。
如果要说中国专精特新企业具有什么样的典型特征?
第一,对于多元化的理解。多元化被企业看作是获得持续增长的手段。但专精特新企业天然高度聚焦,最早接触的产品领域很快就到达天花板,通常会做延展。但真正要注意的是,当你管理多元产品线和业务的时候,他们之间是否产生协同效应?如果你的公司价值和能力就只是业务简单的叠加,那这些公司不是高度聚焦的公司。
还有一些企业我们发现它沿着整个产业链向上向下延展,借助数字化帮助,进行更多业务增长的探索。虽然他们所涉足的业务领域可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一行业,甚至跨度非常大,但这些企业其实是一个高度聚焦的。
第二,长期主义。这种长期主义通常有两个典型的表现,第一个表现,他们愿意为了一些长期的目标去牺牲一些短期的收益。
另外一种长期主义典型表现是,是否愿意为能力进行持续投资。那些愿意进行长期投入的人,可能在短期内并没有反映在财务报表里,但只要整体经济出现负向地波动,就会知道谁才是真正拥有能力的企业。
第三,他们非常愿意去探索创新驱动的一种增长模式,这种创新并不仅仅体现在狭义上的产品和技术,也体现在对很多能力特别是关乎未来的能力进行探索。
第四,不可能三角。结合企业的大量实践可以知道,在质量、价格以及市场响应三者之间,其实是存在内在冲突。比如说,当你拥有更大成本优势的时候,你可能失去的是更大的灵活性。如何在三者之间求得最完美的平衡,是中国企业非常重要的能力基础。
如果预测接下来最大的增长机会在哪里,性价比将会成为一种独特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定位。根据对市场的观察和研究,未来全球最大的增长机会,其实来自于性价比市场。
陈治
中南高科高级副总裁
灯塔瓴科总裁
《打造服务制造业的超级平台》
目前,我们在全国做了200多个产业园区,通过这些园区,在全国范围内与1万多家高成长性企业产生一种深度的合作,包括带领企业家朋友参观、学习交流,每年举办类似峰会、论坛、沙龙,带动一些专家学者、权威媒体对中小制造业企业进行赋能和传播。
我们一直想的是,怎么样服务好广大制造业中小企业家、广大制造业中小企业?
通过不断和这么多制造业中小企业联动,我们自认为还是非常懂这些群体的,每个行业是完全不同的,我们也做了一些研究分析。
中小企业在不同平台工业四基的产业分布,分别是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四基是卡脖子技术突破的关键领域。
研究10000多家中小企业,我们能够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营收1000万—2亿之间的制造业企业大多存活时间是10—15年,10—15年不是说这个企业家只做一家企业,很多都是连续创业的;管理核心主要还是以创一代为主,职业经理人也有一部分,一些外企包括国央企高管加入民营企业,做管理核心也越来越多;创二代接班是热门的话题,但是占的比例是比较少的。
制造业中小企业也有基础的画像,这类确实是具备工匠精神的一拨人,真的是耐得住寂寞,受得了风浪。
这拨人也确实比较困难,宏观上,中小企业面临着产业大周期下行压力、大国博弈间生存压力、科技进步中升级压力。
微观上,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关键人才瓶颈,招不到人;第二,系统流程粗放,还是靠人和人的管理,这种效率始终是比较低下的;第三,眼界格局受限,最终没有办法陷入低效内卷的竞争,尤其是价格的竞争。
事实上,中小企业一方面非常重要,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成果,80%以上的就业,都是由中小企业贡献的;另一方面他们又非常困难,全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在3年左右,平均人才流失率达到50%。
前面大家都在谈,通过产业集群、数字化怎么帮助中小企业迈向专精特新?怎么实现华丽地转身?不能只抛现象,没有解决方案。因此,我们提出三方面的路径:
第一,提升认知方有出路。认知会带来巨大的不同,直接影响你的行为;
第二,聚焦主业方能出头。尤其对中小企业来讲,长板一定要足够长,如果长板都没有,一定没有核心竞争力,肯定是没有希望的。同时,一定要聚焦主业,不断拉高自己的短板,才能出头;
第三,持续进化方能出位。我们现在讲数字化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一个生和死的问题,持续进化一定是中小企业走进专精特新一个主要的路径。
我们也会发现制造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不敢转,敢转的,也不是很彻底,这是为什么呢?
宏观上,企业家认知有限,战略规划少,不是它的舒适区;中观上,创新协作弱,组织方方面面都得改变;再次是微观,所有东西都需要人才操作很多的细节、很繁琐不确定的事情。
我们看下来,认为必须得做转型,但是要一步一步地做。根据我们自身的研究,也结合了麦肯锡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灯塔的研究报告,产品分两类,一个是企业产品对应C端消费者,一个是对应B端的企业。如果面对C端消费者打造标准化产品,你就是交付优先,订单为中心,先改造;如果是面对B端也是标准化的产品,聚焦生产,效率为中心。
所以,是以订单为中心、还是以用户为中心、还是以效率为中心、还是以产品为中心,有不同优先级。
我们作为一个平台,希望能够集合大家共同的力量,通过数据分析洞察、导流,最后匹配,推荐真正合适的服务来助力企业的快速发展。不管,企业是加入园区的平台还是加入产业集群,我们核心想表达的就是,抱团取暖这个事情很重要。
在我们摘取的数据报告中,全国百强的产业集群当中,上市企业占1.31%,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0.78%,国家高新技术占7.83%。因为那些能够进入产业集群的企业,首先资质还是不错的,更重要的是,一旦进入产业集群当中,就会加速你的成长。
所以,我总结就是,不要一个人战斗,企业应该通过园区,接触到更多用户,大家一起把平台共创共建。反过来,我们以平台力量给大家找方向、市场、效率、钱、人、政策等,我想这是一个共赢的事情。
顾建党
菲尼克斯电气集团执委会委员
菲尼克斯电气中国公司总裁
《德国企业“二次创业”再出发》
大家都知道隐形冠军是今天中国产业升级中热门的课题。菲尼克斯是德国的隐形冠军,在中国已经30年。不管是隐形冠军、小巨人、专精特新,我想都是中国产业从大到强的必经之路。但隐形冠军就是中国未来十年产业转型的道路?我想也许是相关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的转型也许还会有新的超越。这一点,我想菲尼克斯会给你们一些新的思考。
菲尼克斯独特的点就是,构建了100%中国人管理,毫无疑问这并不容易。因为德国做人做事的方式,简单概括叫方脑袋逻辑,中国是圆脑袋逻辑,我们要做的是把方脑袋嵌入到圆脑袋里,最后融为一体。
而且,企业家的思维和职业经理人的思维也不一样,但是我认为他们一定要相聚、汇合,最终走向融合,这才是未来企业升级的必由之路。
过去30年,菲尼克斯是一个从零开始的德国家族企业,只有相当破的办公场地、厂房。30年之后,我们已经成为在中国发展的典范。作为德国企业在今天这样大的变局中,我们时刻拷问自己未来的路如何走?中国菲尼克斯的答案就是坚定地投资中国,和中国产业能够共同发展,也就是开启中国菲尼克斯二次创业的新征程。
这个基础就是全球视野、中国引领,一定要和中国领袖企业同频共振。在中国企业转型过程中,再造、重塑菲尼克斯新的竞争力、新的逻辑。
去年,应当是所有中国企业最煎熬的时候,当然也是中国菲尼克斯最煎熬的时候。9月份,我们还在讨论,在当下环境如何坚定投资中国,后来就确定了加大对中国投入,升级中国菲尼克斯的中国战略,也形成基本共识,中国菲尼克斯的发展和菲尼克斯的全球发展唇亡齿寒。
但是这个共识达成之后,要实现它,实际上是不容易的,企业不能用微小的担心来主导决策,也不能因为看不见的焦虑而放弃对未来的希望。不仅要和德国达成共识,更重要和中国的管理团队达成共识,我们问我们自己扎根中国的菲尼克斯,对产业的进步有没有贡献?我们如何定位我们自身的价值?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不希望自己做的事对社会有一点点的贡献。
2022年是中国菲尼克斯重新找到自我定位的时候。在过去一年里,我们进行了无数次战略准备;我们要做的战略可行性分析,也是过去十年10倍的调整,因为今天所做的决策是要让每个人相信,投资中国是正确的决定。
我想30年对于越来越多优秀的中国企业来说,已经到了二次创业的时候,对中国菲尼克斯毫无疑问更是这样。外资企业高大上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过去成功企业最大的障碍就是证明自己行,未来的时代要以成长的思维,不断探索的心态找到正确的路。
所以,菲尼克斯要真正开启战略驱动的跃升,在各个不同层面,能够重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包括企业的全价值链要素。
去年9月份到现在,我也在重塑作为德国家族企业在中国治理机制和德国之间如何能够更体系化?所以我认为要从自己做起,企业的升级才是真正的未来转型升级之路,但是靠一个人、一个业务单元独孤天下的时代已经没有了。
就像吴晓波老师所说,未来没有一个产业是传统或者新兴的,每个传统产业都要插上数字化和绿色化的翅膀。所以菲尼克斯在过去10年,就是让自己的产业焕发真正的青春。在未来OT、IT和DT融合的时代,菲尼克斯要能够思考新的商业逻辑、体系架构,构建这些未来传统产业升级的基础设施。
德国企业过去是成功的,未来有可能会失败。因为产业的变革速度是非常快的,但德国人一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精益求精,做了无冕之王的隐形冠军。
一个隐形冠军真正重要的就是要创造未来,未来产业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我认为,未来产业最大的变化是产业之间的边界慢慢地打破,今天95%的德国家族企业仍然死守工业和汽车的边界。我们要跟着产业进步前进,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到通向未来的路。
过去的十年,我们做了非常多的探索,所以今天菲尼克斯能够有信心拥抱未来。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呢?
第一个是能源革命,菲尼克斯一百年前就是服务能源产业的,这是未来最大的革命,这将会改变很多产业的形态。
第二个是电动汽车,菲尼克斯13年前就开始进入这个领域。
第三个是数字化革命,从智能制造到工业4.0,菲尼克斯在这方面是独特的。
最后是双碳和数字化,没有什么传统产业,只要嫁接绿色化、智慧化的产业就是未来产业。只不过要问你自己,在这个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形态里,你在哪个位置以及竞争力是否独特。
对于中国菲尼克斯来讲,新的变局也是真正的危机。相信中德的合作也是中国产业未来发展最大的公约数,我也希望菲尼克斯能够和中国优秀企业一起创造新的未来。
宋兆桓
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副总裁、首席品牌官
《创造智慧互联 引领绿色商用》
今天,我将结合远程案例和大家探讨,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弯道超车的心得和体会。我们远程的愿景是“创造智慧互联,引领绿色商用”,我们早在九年前就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布局。
当前,汽车传统制造业已经发生本质上的变化。从奔驰发明第一辆车开始,内燃机时代占据了120年。从中国拥有第一辆红旗开始,到今天通过新能源实现弯道超车,用了70年。从最开始完完全全手工打造,到后来的合资时代,直到10年前,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全新启航,并连续八年保持产销量全球第一,回到自主品牌时代。这是新能源汽车实现弯道超车非常现实的结果。
那么,我们到底是通过什么实现弯道超车?
上到国家高层产业政策部署,下到所有产业链布局、配套、技术研发、产业工人都要到世界前列,我们才有所谓的弯道超车。
原来,生产制造是车企作为主机厂的主要任务,现在车企要开始组建整个科技生态才能具备全面的竞争力。
远程新能源商用车作为吉利控股旗下第三大汽车集团,以研发为先导,以商业模式为基础,聚焦绿色智能新一代商用车发展方向。远程新能源商用车拥有全世界规模较大的商用车研发团队,只有这样的规模、研发体系才能够确保真正实现弯道超车。
另外,“零碳”理念已成为全球各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目标。我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各个行业都在积极探索减碳绿色发展,推动双碳战略如期实现。
说到这,我想延展一个话题,中国真正减碳的重中之重可能回过头来看真的是在汽车上。一辆燃油重卡所产生的污染量是一辆乘用车的306倍。所以,商用车的新能源化迫在眉睫,无论是电动化还是甲醇动力,都可以轻松实现减碳的目标。
这几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但汽车新能源转型光靠纯电一条路是走不远的,探索发展多能源技术并举才是长久之道。电池对温度有很大的适应要求,现在南方不存在问题,但是在高寒、高原这种极端天气或者差异性比较大的地区存在一些挑战。中国能源战略里也说到新能源要“多源并举”。
所以,甲醇是另一种很好的选择,可以弥补对石油的需求。如果全国一半的卡车能用甲醇来代替石油,将减少石油进口1.25亿吨,减碳2.15亿吨。全球供应商巨头已经纷纷采用甲醇作为下一代燃料。
而且我认为,今天新能源商用车还没有真正达到风口,渗透率远远不足以和乘用车匹配,新能源商用车成为下一个产业风口几乎已成定势。
总的来看,行业有生态,企业也有自己的业务生态,远程下一步就是要把共享的生态做好,有充电的运维,有车辆以租代售的运维,包括智能换电、醇氢生态等。在全盘的体系下,实现完整的布局,推动商用车产业变革。
另外,我们不仅有地面上跑的车,还有空中低轨卫星来实现天地一体化路线,这是未来可见到的,在货运、物流、商用车领域完整的解决方案。
地表生态系统即串联运力和补能的平台,协同上下游供应商及生态伙伴,最终实现人、车、货、站、能的全面打通,提供完整综合的解决方案。天基信息系统以卫星为支点,串联导航、通信、遥感、大数据、云计算等提供全场景全时域的数据衍生服务,充分赋能商用车实际用车需求场景。
我认为,汽车行业之所以会作为链主企业,是因为其在产业链最上游,可以定义很多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甚至整个产业链生态。现在越来越多供应链、产业聚合到汽车终端,最终给用户带来完整的解决方案。
刘继森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
我想分享五个问题,首先,我是怎么看这十年?中非合作给我们带来哪些机遇?如何把握中非合作的战略机遇?第五,中非合作中有哪些风险?
这十年,我认为有这么几个关键词:这十年是从理念到现实的十年;第二,这十年是中国引领全球化的十年;第三,这十年是中国迎难而上的十年。
从内涵上不断扩大,我们看到有四种丝绸之路:
第一,数字丝绸之路,比方说,传音是卖手机的企业,从手机销售方转为大数据的提供方,传音有2亿部以上手机在非洲运行,这16年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如果有做数字经济的企业,完全可以和传音共同拓展非洲的市场,非洲非常多的国家在这方面投入也是非常大。
第二,绿色丝绸之路,非洲现在的工业化不会走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尤其是现在气候变化对非洲的影响,非洲未来的路是绿色崛起,我们做环保产业方面的企业,在非洲有很大的机会。
第三,健康丝绸之路,大家知道非洲在全世界来讲,很多的传染病数据比全球平均数据高很多倍,所以缺医少药在非洲是常态。中国帮非洲建了很多专业的对口医院、疾控中心、中医药企业。
第四,冰上丝绸之路,指的是北极圈航道的问题,大家知道冰雪融化之后,这个航线是向东亚、西欧、北美的航线,它是最短的航线。未来物流企业要及早关注和布局北冰洋的航线,极大缩短物流的线路和成本。
我们有两个方面的认知:
第一,趋势,今天主题要穿越周期。
第二,国家为什么非常重视非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大家分析:
首先,政治上,非洲是中国信赖依靠的好伙伴、好兄弟。
其次,从经济上来讲,未来非洲的机会是我们过去从改革开放初期到今年45年以来的机会。我们引入了外国的资本,也是走工业化道路,非洲像我们改革开放初期的状态,你把中国走过的这条路在非洲重新走一遍,你的机会就在这里,这就是世界经济运行的规律。
最后,资源优势,非洲有3300多万平方公里,农业资源是非常好的资源,现在资本进入非洲投资农业是非常好的。非洲还有联合自强一体化的进程,非洲有大陆的自由贸易区。
那么,中非合作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机遇?
第一项卫生健康工程,就是要体现出以非洲人民为中心推进中非合作,也就是,让我们发展成果惠及到非洲老百姓。当务之急就是为非洲建疾控中心、专业医院、医疗器械、连锁药店、制药厂等等,在非洲租土地、种药材。
第二项工程减贫惠农工程,怎么样能够在农业领域的投资,将非洲的资源优势转化为财富优势,尤其是要做好中非合作的农业合作?国内的地是不够的,所以要用非洲的地来解决我们粮食安全问题,也帮助非洲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第三项贸易促进工程,我们国家对非洲的贸易还是顺差比较大的,怎么把非洲优质的产品进口到中国来?其实我们说非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
第四项投资驱动工程,要瞄准现在非洲国家工业化水平非常低,制造业能够给GDP贡献率也就是三分之一左右,所以可以投资非洲资源禀赋小而美的工业项目。
第五项数字创新工程,数字经济在非洲现状就是传统最原始农耕文明和数字经济并生跳跃式发展。
第六项绿色发展工程,就是水污染、垃圾处理,推进非洲的可持续发展。
第七项能力建设工程,怎么样提高非洲人力资源的素质?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了,因为没有产业。中国产业过去,非洲当地找工人也找不到,这是企业家普遍认为比较难的事情。企业家可以投资做这个事情,解决企业要的人和大学毕业以后人的匹配问题。
第八项人文交流工程,对非交流正在金沙洲建的平台,也是按照人文引领、科技赋能、产业落地的方向来做的。
第九项和平安全工程,主要是中国企业出去之后海外利益保护的问题,比如美国人在非洲出了问题,可能有黑水公司去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安保力量或许也可以去非洲做这个事情。
那么,如何把握中非合作的战略机遇?我觉得有三点:
第一,你至少要出去看一下,百闻不如一见,非洲海洋渔业资源、矿产资源等等,建议有兴趣的企业家还是应该去看一下。
第二,应该走出去,在非洲落地深耕。
第三,走上去,要在非洲开花结果,要融入到整个非洲。
如何防范和化解中非合作风险?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你到沿线国家估计会遇到这些问题:
第一,政治风险。当这个国家遇到大选的时候,我建议你就不要在那个国家投资了,等国家大选尘埃落定的时候再投入。选举完之后再进入,4年以后至少赚到钱,站稳脚跟。
第二,军事政变,这个很可怕,决定了你的投资会不会打水漂。
第三,大国博弈,不仅中国对非洲重视,还有日本、美国、俄罗斯。
第四,互信。
第五,最难是民心相通。为什么要做人文交流,就是要建立和非洲的互信。
此外,就是经济风险,包括劳资矛盾、劳工素质、罢工、工会的力量,还要担心人员会不会短缺、停电、外汇管制、汇率波动等等。
还有文化风险,中非之间很多国家有不同语言、习俗、宗教的差异,要拓展非洲市场,涉及到人才短缺,尤其是语言方面。
最后就是,营商环境的风险,比如政府办事的效率,非洲办事效率也是堪忧的。
识别了风险,应该怎么样化解风险?
不可控风险,只能预判,因为有些东西不能先天知道的,预判了及时处置。
可控的风险,首先要有风险意识,个人也好,企业也好,园区也好,要做好预案。
同时,市场经济实际上就是一个规则经济,要合规经营,不能把一些坏的毛病带到非洲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要进行合规培训,并且了解东道国,去之前要进行岗前培训、职业技能培训。
而且,去到非洲要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才能够把你的发展成果一部分拿出来惠及东道国,增进和非洲国家人民的感情,增进互信。
除了上述精彩发言外,本次论坛上还有大咖同台论道,几家优秀企业代表进行了深入对谈,探讨以数字化塑造产业优势以及产业生态等问题。
圆桌论坛精华
最近这几年,特别是智能制造,国家政策牵引就是,先建立标杆,然后头部企业把路趟平,让中小企业跟上,学习经验。头部企业要把行业示范建立起来,中小企业才知道怎么干。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中小企业是不敢转,本身企业规模小,数字化又是很大的投入,万一走错路,打水漂,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
首先不敢转怎么解决?核心是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首先,要去学头部企业是怎么干的,哪些东西可以应用到企业里来,看清楚才敢转;其次,是国家政府的帮扶和维系;最后,是构建一个平台,让大家把业务、知识沉淀下来,适合共享、适合传递,让这些中小企业有信心去转。
如何解决不会转的问题?中小企业往往不具备数字化思维的人才,所以要逐步构建自身的数字化人才、数字化思维。在过程中引入外援,有的数字化服务商有多年信息化服务,他们有足够的方法论、产品,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转。
大模型从去年开始一直很火,它的出现对于大企业也好,还是所关注的中小企业,都是一个利好。以前所有场景做人工智能,其实都要重新开发,从0到1做端到端的实验。大模型出来以后就不用了,可以训练行业70%的东西,重复积累、重复使用。
对未来来讲,大企业和中小企业都会从中受益,但是这里面有个过程,我们可以分为几层:
第一层叫L3,底层大模型开发平台。
第二层叫L1行业大模型。其实刚开始大企业大模型用得比较多的,完善以后,中小企业只要根据自己业务场景和20%、30%的适配和优化,能很快匹配到所对应的场景大模型,极大程度上降低使用门槛、成本和时间。无论对于服务商的服务侧、供给侧还是企业需求侧都是很好的扩展。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可提高企业效率、减少成本、优化流程,实现数据化决策和精细化管理,以更好地应对市场的变化。但是,我们在服务小微企业的时候,也发现中小企业数字化经营呈现出各种痛难点,不仅是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而且企业‘经营难’问题愈发突出。
我了解到,现在有近九成的中小企业在展开积极探索,但只有3%的中小企业处于数字化转型深度应用阶段。因此,我认为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也为金融机构带来了较大的发力空间。
作为一家数字银行,微众银行发挥数字科技之长,紧紧围绕中小企业的发展诉求,通过各种数字化的产品及服务,不仅让小微企业认识到数字化的价值和意义,更让小微企业简单地学会如何运用好数字化平台和工具来助力生产经营,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们应该是接近“生而全球”的状态,同时因为业务形态,我们也是“生而数字化”。
我们有几个层面帮助中小微产业盟友做数字化:
首先是经营的数字化,对于中小微企业,能够理解数字,用数字做经营决策是第一步。企业要快速响应并反映全球客户的需求、快速变化的需求,及时洞察消费者需求、理解需求,理解整个链条的经营理念,帮助上游企业依据相关市场信息作出快速反应,也就是我们说的经营数字化。
第二,做经营管理的数字化,中小微企业有非常多环节需要链接,所有管理环节的数字化困难是很大的。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作为一个链主企业,会定制化为上游企业开发所有相关环节的数字化工具,通过系统承载我们的管理思路,通过学习这个管理思路、使用系统,帮助上游企业实现对自己管理的数字化。
第三,整个生产经营的数字化,生产制造是最终创造价值的部分。对于中小微企业,自动化的设备不是专门为我们而做的,我们要基于我们的特点,去研究什么样的生产制造自动化是适应于我们的,通过这样的研究反哺到上游的制造企业,帮助上游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这样的转型也能够实现从面料到生产环节的全链路库存达到非常低、甚至零库存的状态,只有市场和客户需要才会生产,进而实现整个产业链的经营效益的提升。
以前中国制造是直接出口到欧美,但这几年有非常大的变化,不仅是中国甚至周边东南亚国家的产业已经逐步融合在一起,跨境电商开始摆脱地域限制。
另外,产业升级、数字化变革也会带来不断的动态变化。过往跨境电商消费者基本上是C端消费者为主要的模式,但现在线上B2B大概在中国的复合增长率达到25%,商采结构性发生根本变化。
从平台来讲,前几年我们看到很多像贸易型企业或者夫妻档的企业直接参与跨境电商。这几年,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很多企业在寻求新的发展,想把自己的产品、价值直接带给国外的消费者,企业正在出海。
其实,非常多优秀的制造业想出海,但是实在不知道怎么做,因为环节非常多。我们也了解到痛点和机会,今年也推出产业带的扶持启航计划,推出一系列的政策。
基于这些政策,亚马逊企业购提出三年产业带加速器的宏伟目标,希望能够覆盖20个省、60个城、100个产业带万家制造业企业出海,深入参与到中国制造业变革浪潮中。
在星球上,生态效率最高就是热带雨林,一个好的生态应该有阳光雨露、参天大树各司其职,才能充分利用空气、养分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放在科技公司和科技创新这个生态上来讲,我觉得中国工业制造从无到有,从小到多,未来大的主题是从多到好。
首先,你要充分认可生态的效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和物,沙漠里结不出榴莲的,有些创新生态与交通便利、港口条件、国家政策、资源禀赋是密切相关的。
其次,在这个生态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坚持专精特新,要有所专注,发挥自己的特长,不要什么都做,做好自己本身工学模组和人工智能。
概括下来,企业的成功来源生态的支撑,同时企业的成功也会加剧生态的集聚,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资源的禀赋优势,南方有南方的优势,北方有北方的优势。
而且,主机厂和供应商有竞合关系,供应商和部件商也有竞合关系,他们是在产业链链条上的。
那什么是好的生态?我们倡导一种叫红杉树精神,这颗蓝色星球上,长得最高是红杉树,为什么可以长这么高?红杉树有一个特质,会和周边所有的红杉树、灌木丛形成广域结网、交叉资源共享的生态体系,所以红杉树可以抵御干旱、洪涝。
同样地,现在经济形势比较复杂,如何穿越周期,我们应该学习红杉树精神,发挥广域结网的能力,一个优秀的主机厂、龙头企业一定能够带出优秀的供应链,如果靠欺压供应链合法收益,这家主机厂、龙头企业只会是二流、三流的企业。
首先服装是非常传统的行业,但是我觉得它也很未来,因为它是精神的产物,我觉得未来消费者在收入越来越高的时候,服装是很重要的精神表现。
放眼全球,中国的服装产业具备一定优势,但在各个区域的产业特点上还是不一样的,例如从针织层面,广东在中国是领先的,苏织在江苏一带。从产业竞争和区域的角度,我觉得是差异化、互补的,让整个行业产业链更加完善。
现在很多制造业都在讲智能制造,市场也要求迅速满足个性化需求。但是服装能做的智能制造相对较少,因为这个产业链非常长,从种棉花开始到染色、织布、面辅料,还有很多五金制造等等技术,再到生产端也会分牛仔、羽绒,有不同的技术才能做好的。
同时,服装产业也是劳动密集型非常强的产业,而且服装有独特面料的属性。所以,整个产业链发展也经历了非常长周期的不断提升,特别是工厂智能制造、面辅料、印花等等方面技术的升级,我们在产业链长度、宽度上做了比较大的变革,特别在流程上有很大的突破。
我自己总结在整个产业生态发展过程中,要各方的协同才能做得更好,特别是政府、研究机构以及投资机构能够给整个产业链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政府可以给予良好的政策环境,给到链条里的各个企业有更好的环境去发展。研究机构不断给产业提供创新产品,包括面料、辅料等等。
另外,我认为,良性的竞争可以推动每个企业健康的发展。在整个链条中,作为领导企业、领导品牌也有牵引和带头的作用。企业有一定的规模后,我们开始寻找更具有规模性的生产制造企业,就发现他们要做极速柔性的生产是有点挑战。
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是,我们企业和他们合作的时候,反向帮助他们适应中国品牌对极速柔性供应链的需求,他们也在慢慢变化。只有适应这样的变化,才能更好服务国内外企业和品牌。所以,我觉得在整个生态内部角度良性竞争可以推动各个企业的提高和发展。
除了上述精彩内容,在本次论坛上,吴晓波老师进行了《大周期与企业出海机会》的分享,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就《数字经济与数字转型: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发表了演讲以及广州大学管理学院院长薛小龙发布《2023全国上市公司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报告》。
此外,我们还上线了“2023全国上市公司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查询系统”、颁奖标杆企业,共同陪伴制造业企业在新浪潮中高质量成长。
主办单位: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州大学
承办单位:南方日报、中德制造业研修院
协办单位:890新商学、中南高科|灯塔瓴科、广州市白云区服装服饰产业促进会、广州市白云区皮具产业促进会、白云区政协服装服饰行业委员工作室、白云区政协皮具行业委员工作室
学术支持:国家工信安全中心-广州大学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研究院、广州大学管理学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专精特新研究中心
战略合作伙伴:微众银行|微众企业+
行业合作伙伴:米思米中国、赛意信息、华为、亚马逊企业购、深圳工业展
支持单位:浙江大学广州校友会经管联谊会、广州千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快尚时装(广州)有限公司、广州华都皮具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半岛酒店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合作媒体:激荡书院、甲子光年、惊喜文化、秦朔朋友圈、霞光社、盐财经、蓝狮子、CIBA新经济、战略投资家。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