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
由深圳市坪山区科技创新局指导,南方科技大学坪山生物医药研究院、化学化工专业委员会、深圳市坪山区小分子新药创联协会联合主办,药渡经纬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银星坪山生命健康科技园、化学加等单位联合承办的《2023深圳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暨化学化工专业委员会年会》圆满召开。来自深圳市发改委、坪山区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多位院士、专家、行业精英共话产业创新发展新趋势,通过主旨报告、主题演讲、圆桌对话、平行论坛相结合的形式,分别从合成生物学、天然小分子、抗病毒/抗肿瘤创新药开发等多个角度提出了真知灼见,与会者受益匪浅。
开幕式&主论坛
在上午的开幕式部分,坪山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廖澍华以及南方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理学院化学系教授田瑞军分别为大会致辞。随后来自深圳市发改委、坪山区相关部门的领导和现场诸位嘉宾共同见证了新锐企业"格林凯特医药"入驻坪山揭牌仪式。格林凯特作为国内小分药物绿色合成的先锋,其核心研发团队深耕于化工催化技术研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近十年,与国内多家上市企业在高端中间体和高端原料药方面进行了合作。此次入驻是格林凯特与坪山区的强强联合,将促进园区企业一体化发展,助力园区未来占领药物绿色制造领域制高点。
在随后的主论坛部分,首先由著名免疫学家、国家新药咨询委员会成员、国家科技部创新基金评审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朱迅教授带来"医药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及研判"的大会主题报告。朱老师从宏观层面指出生物医药内外部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这一波生物药领域创业及投资的红利已近尾声,创新药或创新药公司的成功,不是BP中漂亮的Pipeline,不是资本市场的一串代码,而是顺应未来十年中国消费、中国制造的主旋律,以及中国医药国际影响力的逐步提高。朱教授从疾病领域、靶点选择、药物类别、产品来源等多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医药企业新药研发的机会。最后还提出了对中国医药企业发展战略的深刻思考,基于资源配置思考公司战略方向,基于商业模式思考公司战略布局,选择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取势、明道、优术三者相统一结合。鼓励从业者"打破昨天的逻辑,把握今天的逻辑,洞悉未来的逻辑"。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讲座教授马大为院士做了"发展高效方法,提高合成价值"的大会主题报告,通过多个生动的实例讲解了药物绿色制备方法,充分体现步骤少,方便快速多样性地合成;原料和试剂价廉易得并且环境友好;反应产率高、选择性好、废物少、低能耗、易于操作等优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师范大学校长、中国药学会药物化学专委会主任委员陈芬儿院士做了主题报告"Stereocontrolled total synthesis of (+)-biotin through a chiral -auxiliary strategy — From batch to end-to end continuous-flow chemistry",详细讲解了连续流动化学的实例以及绿色合成与催化的重要意义。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坪山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化学化工专委会主任、深圳坪山区小分子新药创联协会会长,世界著名化学家和手性专家张绪穆院士做了"创新化学技术带来的药物革命"的大会主题报告。张院士首先梳理了小分子药物产业发展现状与逻辑,强调得技术者得原料药,得原料者得制药天下。随后通过列举绿色手性技术在学名药开发中的应用,讲解了学名药/仿制药的颠覆性创新。最后以新冠口服药物深诺西韦(SHEN26)的开发与研制历程为例,讲解了如何实现创新药的革命性仿创。
在圆桌论坛环节,围绕"医药产业复苏与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主持人广东省小分子新药创新中心总经理何询与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张丹、深圳万乐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庆、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创新药物研究院院长王勇、药渡集团董事长李靖一同展开了深度的对话。
嘉宾们讨论了生物药研发产业的低谷和复苏期,认为低谷的原因与新冠疫情有关,并预测未来可能有一两个技术突破,此外还提到了药政改革可能对产业复苏产生的影响。总体认为生物药研发产业的低谷将持续1年到1年半。对话中袁总和王勇院长讨论了医药行业近年来的发展和资本投入的问题,袁总指出,药物研发是一个需要长时间和大量投入的过程,但一旦成功就具有巨大的潜力,还提到了政策对医药企业的影响,特别是一致性评价和创新药医保谈判政策的重要性。这个行业不要去炒作,而是实实在在做出一两个药,真正来治病救人,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这才是药企要考虑的。王勇院长指出,在资本投入这块,前几年热有热的好处,热其实也是带来了一些蓬勃的景象,吸引了一些人才的回归。现在创新药的研发是回归理性的过程,政策的支持和企业的自身努力都是重要因素。李靖博士从数据的角度表达了对中国生物医药领域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张丹院士介绍了CDMO和临床CRO的发展,如何成为领先的服务提供者,还强调了满足市场需求和整合全球化临床开发、注册、生产等资源的重要性。袁总提出政府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并提供配套的政策以吸引优秀的企业进驻产业园区,此外还强调了降低原料药成本的重要性,并呼吁国家政府考虑在这方面给予支持,与低碳、环保及药物质量相关,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最后主持人何询总经理和嘉宾们讨论了政府与创投机构合作的重要性以及企业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生存策略。政府需要积极招商并提供支持,投资机构应该降低期望值,关注早期项目,企业要抓住机会,降低估值,让利给投资机构,以求生存。呼吁政府与创投机构联合起来,共同寻找发展机会。
生物医药分论坛
深圳技术大学药学院院长、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贺震旦教授就中药天然小分子创新研究发表深刻见解,在介绍了中药和药物发展历程后,强调了中药创新研发需关注整个生物机体的因素和反应,并以中药在抗病毒治疗中的机体免疫反应为例进行了详细阐述。广州国家实验室研究员郭德银教授深耕RNA病毒领域,回顾了历史上病毒大流行,提出了RNA病毒治疗的潜在靶点,并介绍了临床III期的抗SARS-CoV2药物特点。同样针对流感病毒药物议题,广东众生睿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陈小新博士关注流感病毒药物议题,强调现有抗流感药物在临床上的需求未能完全满足,呼吁着重关注耐药现象并共同推进药物研发。清华大学药学院廖学斌教授聚焦免疫疗法和T细胞耗竭,深入剖析了HPK1(造血祖细胞激酶1)靶点在肿瘤和细胞疗法中的作用,并展望了下一代CAR-T疗法和新型抗肿瘤治疗靶点。思康睿奇创始人、董事长兼CEO胡邵京博士回顾了中国创新药行业近十年的发展变革和重要事件。基于创新药研发和合作现状,胡博士指出中国创新药正在向BIC&FIC过渡,同时出海趋势也将更加凸显。
接下来,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王鹏介绍了mRNA序列优化和递送系统,并讨论了新技术对mRNA疫苗在细菌感染和肿瘤等治疗领域中的研发应用。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卢智辉教授以"连续流反应技术在危险化学工艺中的应用"为主题,用实际案例阐述了连续流化学技术在多种应用场景中的优势,该技术不仅能提高工艺流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灵活性,还可实现节能减排。沈阳药科大学制药工程学院陈国良教授依次介绍了阿尔兹海默症(AD)治疗研发背景和现状,并以"大禹治水"形象比喻了抗AD药物OAB-14在临床前AD模型中表现出了多机制积极效应。暨南大学高端药物制剂研究院教授、广州新济集团董事长吴传斌聚焦制剂创新药,指出当前我国的制剂行业产学研投存在的弊端,提出以临床优势、市场价值、技术核心、特有赛道、政策导向和放大生产为主的制剂创新药立项思路,并进行了案例解读。勤浩医药创始人兼CEO王奎锋博士回顾了药物发展历史,讨论了新药研发的资本、政策和国际化现状,对医药创新做出深刻总结。
在药渡集团董事长李靖博士主持的圆桌论坛上,六位行业专家探讨了如何激活中国医药源头创新。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专家创业导师曹进认为,创新不能一概而论,首先,需要加强高维度认知明确立足点;第二,在当前行业困境下先保证生存;最后,需要根据各自团队的特点务实对待。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协会会长郭剑雄强调,医药创新需要重点关注人文环境的打造并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才能创建一个有利于吸引人才的大环境。南方科技大学坪山生物医药研究院副院长李硕博士指出,平台在创新领域除了提供基础服务以外,更应当发挥技术引领和资源整合的作用。深圳君圣泰总经理刘利平博士分享了她关于创新的深刻理解,强调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医药的优势相结合的重要性,实现服务患者这一医药行业创新的终极目标。科辉智药生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创始人朱振东博士认为,国内相比国外在于translation science和源头创新存在差距,需要静心思考如何在基础研究上将靶点、疾病机制、药品研发有机串联,同时企业需要在存活的基础上去平衡团队、资金和项目之间的关系。
投资分论坛
在投资分论坛上,投资方行业专家围绕着当前局势、应对策略、投资考量等方面做了深刻的报告,产业专家则纷纷介绍了前沿项目管线、创新产品布局,公司发展规划等。
AI作为当今世界的创新热点,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也受到了广泛关注。药渡集团董事长李靖博士在报告中指出,研发费用支出增加和投资回报减少导致制药公司正在转向AIDD的药物发现以降低研发成本,国际巨头纷纷布局AI制药领域。药渡的Cyber AIDD技术平台提供药物研发信息端到研发端的一体化外包定制服务,以解决传统药物研发的痛点:研发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同时弥补现有AI技术的短板。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推进,对制药企业尤其是生产型企业的技术升级提出了要求,环境友好型技术成为了未来技术的转型方向。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张绪穆教授强调,从技术到原料药,从原料药到市场,从中国消费到中国制造。攻克绿色合成卡脖子关键技术-催化不对称氢化,可降低污染、降低成本,使原料药生产安全可控。北京大学张驰教授在促骨形成治疗骨质疏松分子化合物Z01的报告中,分享了靶向骨分子开关Osx的发现历程,在骨生物学领域开启了一扇全新的窗口。并利用现代AI技术和中药现代化研究,推动化合物的筛选。张驰教授还分享了该项目的临床前数据,并展望了未来的开发计划。在创新药研发方面,上海科州制药创始人田红旗博士分享了在研管线HL-085及其他三款新药的研发进展和开发计划,并展示了HL-085在NRASm 恶性黑色素瘤、 BRAFm 肺癌、 BRAFm 肠癌等多个领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积极数据。华先医药叶伟平博士在报告中指出,连续流合成是目前连续制造的空白,华先医药提出的动态微通道连续流反应器概念,致力于打造标准化连续流制造平台,使生产过程安全高效、灵活可变、降低成本。
接下来,艾欣达伟医药董事长段建新博士介绍了广谱肿瘤靶向小分子偶联药物平台——"AKR1C3酶技术平台+乏氧HAP技术平台",及利用该平台开发的候选药物在HCC、T-ALL临床II期的推进情况、突破性KRAS药物在胰腺癌、肝内胆管癌的开发进展。希格生科创始人张海生博士发表了关于类器官在创新靶向药开发中的应用。结合3D类器官疾病模型、AI人工智能药化设计优化,最大程度桥接临床前模型与临床病人。随后,张海生博士介绍了运用3D类器官开发的弥漫性胃癌全兴靶标FAK以及肝癌新靶点Hippo通路,为肿瘤新药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在创新药研发形势下,传统药企也寻求创新转型。康臣药业集团副总裁李政海指出,康臣药业作为中国肾病现代中成药医用成像对比剂市场的开拓者,正通过自主研发、对外合作、引进新品、并购投资等方式,扩充产品管线,拥抱创新。深圳前海利元投资合伙企业合伙人邹昊含分享了生物医药市场准入和商业化案例。在报告中,他分析了国内金融资源流向-五个"新",其中"新生物医药"赫然在列。他提到,解决商业化难题、突破卡脖子的科技创新、新的投资模式、政策和经济发展形势的不确定性,对生物医药人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新生物医药",在于产业全链路的创新,例如新靶点或作用机制、全新的靶点发现方法或分子设计方法、新型的合成工艺、创新的生产技术、创造性的商业模式等。
"创新药出海"是当前国内国际形势下,药企寻求新突破的新思路。科兴生物副总经理邵珂博士和海普瑞首席商务官、集团企业战略高级副总裁韩涛均指出,创新药出海乃大势所趋。两位专家分别在会上分析了出海市场选择、出海模式选择,并深度分享了出海案例,为业界同仁提供参考。
最后,在以"新科技、新常态、新投资策略"为主题的圆桌会议上,多位行业专家就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逻辑和新赛道的选择发表了深刻见解。卢院士指出放开研发政策是深圳医药领域破局的关键一环;华仟控股投资基金合伙人杨鲲指出加强高校、研究院所等早期项目研究项目资源整合平台的生态建设,并联动珠三角区域,便于投资人寻找到合适的项目;复健资本成长基金投资执行总经理陈宏提出关注几个重点赛道的补足,如健康与消费的结合、出海、CDMO/CRO等;深圳仙瞳资本合伙人刘牧龙建议抓住特殊时机,逆势加大布局,善用市场化手段;科兴生物副总经理邵珂博士提出,坪山应该发挥深圳自身的特色,调动深圳自身的资源,对深圳本地企业持续投入。
本次会议得到了深圳迈可鑫实业有限公司、深圳凯米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铭科科技有限公司、银星坪山生命健康科技园以及深圳宝科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大力支持。会议共有300余人到场参会,多家媒体进行同步线上直播,观看总量超5万人次。与会专家们深入探讨了生物医药的方方面面,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深刻见解,与会者得以了解当前生物医药产业的新动向,为未来行业内的医药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