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0日,数字化会计教育认定(DAEC)2024年度华东片区工作会议在江苏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商业会计学会主办,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商业会计学会共同承办。来自华东片区的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东南大学成贤学院、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等为代表的院长、教授、专家学者共襄盛会,共同讨论华东片区数字化认定工作的安排。
会上,与会人员以数字化会计教育认定项目的推进实施为主题,对认定项目中的两个团体标准形成共识,就数字化会计教育认定项目和教育方案展开讨论并达成决议,承诺加快落实对后期各院校教育改革的建设方案。会议特邀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以示范院校角度,讲述院校、学会、以及生态厂商三方联合共同实行“产教研”融合的建设效果。何滔滔教授在此讲述了学院通过校企合作为数字化会计教育转型发展带来的变化,而钉钉战略合作部总经理林伟星则是讲述了企业通过现有技术手段,着力推进产教融合发展的方向以及最佳案例。
首先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校长王志凤教授与中国商业会计学会副会长储锦超教授为大会作致辞演讲。王志凤教授说,她非常高兴能够成为数字化会计教育认定华东片区工作会议的承办院校。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职业院校中数字化实践的领军院校,会积极参与认定工作;并且预祝大会圆满成功。储锦超教授表示作为认定会议的倡议者,也作为江苏经贸的前任院长,非常高兴看到院校在数字化教育转型中保持示范作用。并且希望更好地与中国商业学会数字化分会和钉钉这样的外部平台进行联动。她相信,数字化教育转型一定会得到蓬勃发展。
中国商业会计学会常务副会长谢志华教授提出,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是价值的体现。要从教育体系和价值体系中,找到可行性培养方案并逐步建设实施。而回归于价值本身,就需要以团体标准为出发点完成认定工作,进而根据认定情况为院校做出建设方案。通过多方协同,百花齐放,为发展数字化教育转型提供更多价值。
中国商业会计学会副会长、职教分会会长的赵丽生教授提出了三个会计的基本素养,即人文素养、数字化素养和业务素养。数字化素养对应于数字化技术,人文素养对应于领导力,而业务素养则对应于业务数字化。发言中,他表示数字化教育转型刻不容缓,应当以实践作为首要目标,让更多院校加入到认定工作当中来。
中国商业会计学会会长助理、数字化会计教育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浦军教授详细介绍了认定项目,汇报了在2023年中,有全国835所院校 26.3万师生参与并完成了认定工作。他介绍了华东片区整体认定工作表现,并表示华东片区在全国的认定建设项目中走在前列。而此次会议在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是为了通过建立示范级院校,起到数字化教育转型的引领作用,让更多的院校参与到数字化教育改革之中。浦军教授也向大家介绍了2024年“产教研”的目标和进展。最后他表示非常感谢承办学校的帮助,也很感谢出席参加本次会议的生态厂商,并希望在2024年能够完成共创共联,积极打造数字化人才,以满足市场的数字化人才需求。
同时,中国商业会计和协会和钉钉战略合作部共同宣布了“产教就”平台正式上线。而平台会在华东片区后期工作中,帮助我们实现会计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案的实现,并大力支持各个院校的育教学改革实践。
中国商业学会数字化分会会长马瑞阳博士寄语:
数字化会计教育要解决数字化教育的内容转型和教育教学方式的数字化转型两个方面。前者通过技术的融合,将新技术的应用加入到课程当中;后者则是利用教学手段、方式和方法保障数字化教育的水平。而两者都已经在参与认定项目的院校中做到了初步探索。为了节约院校在数字化会计教育上的试错成本,保证教育转型的效果,学会规划了学习培养的三个阶段,即数字孪生、数字重构和数字原生,并以此形成专业的能力模型,以保障能够符合企业经营的发展方向。为提高财会工作者素质,加强与国内外会计界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财会现代化,加快建设会计数字化转型为核心,加强会计理论的创新与改革,在会计教育的发展高原上树起更多高峰。
出席本次会议的有中国商业会计学会常务副会长谢志华教授,中国商业会计学会副会长、职教分会会长的赵丽生教授,中国商业会计学会副会长储锦超教授,中国商业会计学会会长助理、数字化会计教育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浦军教授,中国商业学会数字化分会会长马瑞阳博士,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校长王志凤教授,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院院长何滔滔教授。与会院校有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江苏财会职业学院、江苏财会职业学院、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江苏省昆山第二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三江学院、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市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