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度白酒的高光时刻,始于上世纪80年代。
1975年,中国第一瓶低度白酒问世。随后在1979年第三届全国评酒会上,低度酒首次被纳入到国家优质酒评选。
仅仅过了10年,到1989年第五届全国评酒会时,低度酒样已增加到了128个。当年评出的17种国家名酒中,有15种包含了降度及低度白酒。
值得关注的是,低度白酒自研制成功以来,就一直以浓香为主流。
比如在第五届全国评酒会的128个低度酒样中,浓香型占到82个。同期评选出的15种降度及低度国家名酒中,有9种为浓香。
时至今日,50度以下的降度和低度白酒,已占到白酒消费市场的90%以上,其中仍以浓香作为主导。
以低度酒全国样板市场河北唐山为例,38°国窖1573经典装长期位居当地乃至华北区域低度高端白酒第一品牌。
为何在低度白酒的发展浪潮中,浓香能够始终占据大半壁江山?
01低度白酒“三道坎”
尽管如今低度白酒已坐拥行业半数以上份额,但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其行业占比尚不足1%。
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的低度白酒,在技术上存在浑浊、寡淡、水解“三道坎”。
已故白酒专家沈怡方曾在1979年撰文探讨如何解决高度白酒降度出现的问题。
他指出,高度白酒降度产生的白色絮状沉淀,主要是高沸点棕榈酸乙酯、油酸乙酯和亚油酸乙酯的混合物,多来自粮食原料中所含的脂肪酸,经发酵由酵母合成乙酯。
这3种高级脂肪酸乙酯的性质不稳定,都溶于醇,但不溶于水。当高度白酒加浆降度后,这些醇溶性高、水溶性低的酯类物质就会析出并产生沉淀,从而导致白色絮状物产生。
由于这些酯类物质也是白酒风味的成分之一。当它们被去除掉之后,酒中的香味物质也会随之稀释,从而出现口感变淡、容易水解等问题。
于是,“低而不淡”便成为判断一款低度白酒品质的最主要标准。
经过长期的科研发现,要实现低度白酒“低而不淡”,关键在于提升基础酒的品质。在优质基酒的基础之上,再经过降度和精心勾调,便可解决低度酒香小味淡的问题。
也就是说,只有更加优质的酒才能生产出好的低度酒。
为什么浓香会长期占据低度白酒的主流?则是跟浓香型白酒的生产工艺有关。
江南大学副校长徐岩告诉我们,中国十二大香型白酒的酿造生产,有三分之二都和窖池相关。窖泥中的厌氧微生物,为白酒发酵提供了更多样的功能菌,进而贡献了丰富的风味物质。
作为最依赖于窖池发酵的浓香型白酒,从窖池中获取的风味物质也更为丰富。
特别是百年以上的老窖池,窖池中的酿酒微生物经过长期驯化富集,酿出的酒体窖香、粮香、陈香等复合香气饱满浓郁,主体香突出,从而在降度之后依然能保持“低而不淡”。
那么,窖池、风味物质和低度浓香之间,究竟是如何发生作用的?梳理出其中的科学机理,或对低度酒发展意义重大。
02老窖池与生物菌群之谜
地处中国西南部的四川盆地,西依横断山脉,南临大娄山,东近巫山,北向秦巴山脉,俯瞰如同一口天然大窖池。
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让这里以盛产美酒而闻名。
如果将川酒“六朵金花”的产地连到一起,在地图上会呈现一个U型结构,而泸州正位于U型底部。
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受长江、沱江等水系和四川盆地边缘山脉共同作用,泸州气候温和,终年不下零度,历史上的极端最低气温是-1.1℃。
即使是在比较寒冷的明清“小冰期”,地处川南的泸州依然生长着大片喜热畏寒的桂圆、荔枝等。
如今,泸州江阳区仍保留着中国北回归线附近最大、最古老的桂圆林——张坝桂圆林。
“滩平山远人潇洒,酒绿灯红水蔚蓝。只少风帆三五叠,更余何处让江南。”
清代大诗人张问陶曾写过三首泸州诗,在他笔下,山川灵秀的泸州要远胜江南。
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不仅为酿酒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也让泸州避免出现冻土带。“泥窖生香”工艺最早发源于泸州,奥秘也正在于此。
在中国,生态环境优美之地众多,但要真正酿出好酒,老窖池必不可少。
泸州老窖现有连续使用百年以上的老窖池1619口,占行业老窖池总量的90%以上,现存明代窖池已无断代使用了451年。
这些老窖池里,目前能够提取检测和认识的微生物多达1000余种,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微生物群落,且每天仍在繁衍生息。
在这上千种微生物中,厌氧芽孢杆菌是老窖窖泥中的优势微生物群落。
正是这些厌氧菌,体现了浓香型白酒老窖窖泥独特的微生物特征,也影响着酒醅的发酵和出酒品质。
白酒行业向来有“千年老窖万年糟”的说法,意思是窖池越老,有益微生物就越多,酒醅发酵产酒的酒质就越好。
泸州老窖筑窖的黄泥,是从城外十多里地的五渡溪专门运来。其色泽金黄,绵软细腻,不含砂石杂土,特别富有粘性。
新窖使用7~8个月后,黄泥即从黄变乌。用上两年,渐渐变成灰白色,泥质也由绵软变得脆硬,酒质便随窖龄增长而提高。
等到窖龄达到30年,窖泥会呈现一片乌黑,泥质又重新变软,脆度却进一步增强,粘性消失。
此时窖泥周身开始出现一层红绿色,在阳光下会闪烁着五彩,并产生一种浓郁的香味。由此,便初步形成了“老窖”。
以后年复一年,窖香会越来越浓,酒质也越来越好。
泸州老窖曾针对不同窖龄的窖泥微生物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老窖窖泥中的菌群总数是新窖的3.1倍,是中龄窖的2.6倍。
其中,厌氧芽孢菌的数量,也是老窖多于新窖和中龄窖,分别是后两者的2.6倍和2.2倍。
可见“千年老窖万年糟”这一流传甚广的酿酒口诀背后,实际蕴含着极为讲究且被时间验证过的科学机理。
独特的“泥窖”工艺,也成为低度浓香占据市场主流最为核心的品质基因。
而正如数十年乃至上百年时光方能修得一口老窖,从一口老窖池,到终成一瓶“低而不淡”的优质低度浓香白酒,仍需要经历自然的更迭和时间的转化。
03酿、藏、养、调
一瓶“低而不淡”的低度浓香白酒,首先是酿出来的。
只有在优质基酒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成就优质的低度浓香。
浓香型白酒的生产工艺,主要分为“原窖法”“跑窖法”和“老五甑法”三种类型。
其中,“原窖法”是在老窖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工艺方法。
之所以泸州老窖能保持数百年无断代酿造生生不息,便是得益于其“原窖法”酿造工艺。
所谓“原窖”,就是在酿酒的循环往复过程中,每一窖的酒醅经过配料、蒸馏取酒后,仍返回到本窖池。
由此可保持本窖母糟的风格,避免不同窖池,特别是新老窖池母糟的相互串换,对稳定基酒品质作用巨大。所谓“千年老窖万年糟”,便由此而来。
而“原窖法”对于窖池的等级质量要求非常严格,比如国窖1573就全部产自被誉为“活文物”的国宝级老窖池。
从原粮发酵、固态蒸馏到洞库贮存和精心勾调,一瓶国窖1573的完整酿造过程,耗时至少是在6年以上。
在看花摘酒环节,通常出酒分为酒头、中段和酒尾,只有中段才符合国窖1573原酒的质量要求。
至于什么时候摘取中段,则全凭酒师的多年经验,而不是单纯地察看出酒计量器。
之后,国窖1573原酒会被送进天然藏酒洞中,在一年四季近乎恒温恒湿的环境下进行洞内贮存,从而让酒分子和水分子达到最佳缔合。
每一滴国窖1573原酒都会严格洞藏5年以上,而用于画龙点睛的调味酒,则会贮存长达30年以上。
当原酒经过洞藏而达到自然老熟后,就会由调酒师进行勾调。国窖1573的调酒师,都是经验极为丰富的国家级白酒评委。
这是一群用时间创作的舌尖艺术家。他们使用的调味用酒,皆是存放了30年以上的洞藏陈酿年份酒。
勾调的过程则是既复杂又神秘。一坛50kg的原酒,通常只需注入几毫升调味酒,其风格、口味就会迅速按照调酒师的设想发生变化。
正是这不到千分之一的点睛之笔,赋予了白酒以灵魂。
一瓶38°国窖1573的养成,同样要历经酿、藏、养、调的四重修炼。且在优质低度白酒的酿制中,精心勾调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作为中国顶级低度白酒的代表,38°国窖1573除了是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的集大成,也浓缩了泸州老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勾调技艺精华。
04舌尖上的“奇遇”
白酒勾调技艺的诞生,本身就是一场“奇遇”。
上世纪50年代,泸州老窖酿酒技师陈奇遇在偶然间,将不同陶坛中剩余的酒混合倒进了同一酒坛,发现口感竟格外甘醇,由此开创了中国白酒在尝评勾调技术上的探索。
随后,泸州老窖首开白酒勾调先河,成为行业内第一家展开尝评勾调技术研制和应用的企业。陈奇遇也被奉为中国白酒的“尝评宗师”。
▲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第18代传承人陈奇遇(前排中)
尝评勾调作为酿酒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白酒行业从“散酒零卖”走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
在白酒酿造过程中,由于生产季节不同、作坊不同、窖龄不同、贮存空间不同等,都会导致酒体的味道和口感各有不同。
也就是说,在现实生产中,几乎找不到两坛品质、口感基本一致的酒体。而要保证不同批次白酒在口感上的稳定性,就需要通过勾调来实现。
勾调的价值,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瓶装酒体的口感一致性,更是通过不同基酒的合理配比和调味酒的加入,实现酒体在口感上的升华。
因此,勾调技艺也被称为“舌尖上的艺术”。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勾调就作为一门技艺被正式提出,并广泛运用于生产。不仅大大提高了优质酒率,更丰富了酒的独特风格。
半个多世纪以来,泸州老窖在敞开大门,将尝评勾调技艺向全国推广的同时,也培养出了一支行业顶尖酒体设计大师团队。
一个白酒企业拥有多少技术人才,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企业产品质量水平的高低。
泸州老窖目前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名,中国酿酒大师5名,中国白酒大师2名,中国白酒工艺大师3名,中国评酒大师2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7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0名,全国技术能手4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名,天府工匠1名,天府科技菁英1名。
同时,泸州老窖还培养了40名博士后,以及数百名包括国家级白酒评委、酿酒高级技师在内的技能型人才。
强大的人才队伍,保证了泸州老窖在酒体设计上的极致追求。
在低度酒的研发上,泸州老窖曾按照原酒度和分别降度至62°~68°、52°~58°、42°~48°、32°~38°等5个不同酒度进行基础酒贮存,再按4个不同贮存期(0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低度白酒勾调试验。
结果发现,降度至42°~48°,再经过12个月贮存的基础酒,组合勾调出的38°成品酒得分最高,具有陈香舒适、醇厚醇甜、诸味协调,口味低而不淡等特点。
之所以38°国窖1573能长期占据华北区域低度高端白酒第一品牌,便得益于其长期科研基础上形成的酒体优势。
05低度白酒,好酒的试金石
在徐岩看来,中国白酒有浓香、酱香、清香、米香等多种香型,在低度化过程中,各种风味物质在水和乙醇中的溶解情况会发生变化,降度后的香气和口感也会随之变化。
不同香型因为工艺不同,降度后香气和口感变化的情况也各不相同,由此呈现百花齐放,各有千秋。
而人体对白酒风味物质的感受,存在一个最小浓度值的“阙值”,酒中乙醇含量越少,阙值就越低。
由于低度酒阙值较低,其优缺点都很容易被消费者感知,这对低度酒的酿造、品评、勾调都提出很高要求。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低度酒一定是以好酒作为基酒。
换言之,低度白酒不仅自成一格,也成为检验一款酒能否真正称得上是好酒的试金石。
比如说,38°国窖1573作为华北区域低度高端白酒第一品牌,背后是国窖1573长期稳居中国高端白酒代表品牌,同时也是白酒冰饮创新饮用方式的开创者。
38°泸州老窖特曲早在1989年便被评为“国家名酒”,背后则是泸州老窖特曲连续五届蝉联“国家名酒”的稳定实力。
而在行业率先提出轻奢白酒品质标准的40.9°高光,也被评价为“年轻人初次接触中国白酒的最好产品”。
如果把高度酒比作“浓妆”,低度酒比作“素颜”,只有真正的好酒才能实现“淡妆浓抹总相宜”。
白酒泰斗梁邦昌曾谈及,如何判断一款酒是不是好酒?
他认为有两个简单的标准:一是三杯之后,菜味不改酒味,酒香不掩菜香;二是开餐时的一杯酒,有着刺激和打开味蕾的作用。
也就是说,真正的好酒应是“高而不烈,低而不淡”。
针对低度酒,徐岩认为,无论从工艺特点或发展前景看,白酒低度化都大有前途,未来仍将迎来高速发展。
在日本,酒精度16°~18°的清酒大行其道。一支720ml的十四代售价350000日币左右,折合人民币21245元,价格远超中国顶级白酒。
在韩国,19°的真露占据烧酒市场54%份额,产品销往80多个国家。
而在中国,1995年后出生的Z世代正逐渐成为酒饮主力。随着自饮、微醺场景大幅度增加,未来低度白酒将拥有广泛的消费基础。
中国白酒期盼国际化,消费者追求健康化,低度白酒便成为连接二者的纽带和桥梁。
参考文献:
[1]许德富,泸州老窖酿造之独特优势[J],酿酒科技,2005(5).
[2]张宿义,刘淼,沈才洪,林锋,罗惠波等,泸香型白酒窖泥微生物生态功能研究进展[J],酿酒科技,2021(1).
[3]赖高淮,李恒昌,游定国,论浓香型白酒原窖分层酿制工艺,中国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社.
[4]邵燕,张宿义,周军,代宇等,降度贮存基础酒对勾调低度浓香型白酒质量的影响研究[J],酿酒科技,2020(9).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