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面对行业之变、市场之需,城建设计(1599.HK)前瞻布局,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一年来,从数字设计到数据经济,从智能交通到绿色能源,城建设计蓄势发力,新业务新赛道成绩亮眼,为“十五五”持续积累先发优势。
聚焦主业,探索智能建造新范式。2024年,北京市住建委公布北京市首批智能建造创新应用场景。城建设计申报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参数化高效设计应用”“地铁隧道结构病害智能诊治成套技术装备应用”2个应用场景入选。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参数化高效设计应用”基于云计算、智能算法、图形引擎二次开发等技术,打造以“云+端”为产品架构的参数化、智能设计环境,提高了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设计软件平台包含车站建筑、结构、设备、信号等共22个专业模块、36项智能设计工具,覆盖轨道交通36%的专业和30%的图纸。目前已应用于21个城市、45条线路,设计人员整体工作效率提升60%~90%。
城建设计旗下勘测院研发了地铁隧道结构病害智能诊治成套技术装备应用。应用方案研发了隧道壁后围岩无损检测新装备、新方法,采用高能脉冲激光发射器、激光多普勒测振等装备技术,实现了隧道安全的智能化管理。目前该成果已应用于北京、武汉等20余个城市百余条地铁隧道。成果同时推广应用于京广和京张高铁等铁路隧道、武汉军运会施工地铁隧道、贵州银百高速等公路隧道、深圳地下引水洞检测、青藏铁路电气化改造项目中巴经济走廊铁路通道巴基斯坦既有ML-1线升级改造及新建哈维连陆港项目等重点工程,为我国及援建重大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营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为国家经济建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立足优势,发展勘察领域数据生产力。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机遇下,数据不仅是重要的生产要素,更成为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部分。2024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首届第四国土—城市地下空间发展大会上,城建设计旗下勘测院完成了我国首笔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大数据交易,填补了我国勘察领域数据进场交易的空白。
依托自主研发的城市地质大数据平台,率先激活传统产业数据要素潜能,释放了城市地质数据资产价值,推动勘察领域数据生产力发展,为勘察行业构筑竞争新优势打造重要着力点。城市地质大数据平台是覆盖全国50余座城市、3000余个项目、12万钻孔、750万延米的地质时空数据库,能够为北京地铁线路规划、城市副中心建设、重大赛事场馆建设等提供地质数据参考,可大幅降低工程事故率,将地下不可见风险转化为可视化决策参数。
创新技术,开辟智能交通新赛道。当前,我国智能交通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已成为交通强国的重要支撑。2024年,城建设计交通院成功获得北京市车路云一体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智能交通”新赛道又迈出坚实一步。
城建设计积极拓展自动驾驶产业政策咨询、车辆准入与测试管理体系制定、数据标准规范体系建设、自动驾驶数据资产运营、云控平台、自动驾驶仿真、道路数字孪生等上下游业务;以“出行即服务”为核心构建大公交体系融合、碳普惠与出行一体化融合、数字低碳多元化创新融合的公共交通版块全生态业务体系;前瞻布局智慧物流、低空经济、数字资产运营等新业态,加强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交通产业新业态的健康发展。
聚焦“双碳”战略,培育轨道交通储能新业态。储能产业是当前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推动绿色能源发展的重要支撑。2024年,城建设计自主研发的“基于铅碳电池的储能系统”首次实现供货,公司储能新业态初步培育形成。
近年来,城建设计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全产业链优势和技术优势,推进储能技术与轨道交通应用场景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开拓“轨交+储能”新产业。聚焦轨道交通实际需求,自主研发“储能系统功率波动快速响应跟随技术”,解决轨道交通用电功率波动问题,为储能新业态发展抢占技术先发优势;深入研发新建线及既有线储能市场绿能改造方案及产品,积极为绿电储能的行业标准提供基础数据,参与轨道交通、地下空间、高耗能企业等基础设施领域的能源管理、节能降碳,研发制造储能电池产业链相关产品,探索储能用能工程设计、系统集成及工程总承包,储能及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维护等业务,逐步形成了以轨道交通储能电站为核心的业务布局和差异化竞争优势。
创新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面对高质量发展任务,城建设计将持续聚焦轨道交通市场需求,深化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不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开辟发展新业态新赛道、塑强提质发展新动能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