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显示,我国成人居民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达14.0%,男性为24.5%,女性为3.6%,而青年男性(18~29岁)患病率达32.3%,呈显著年轻化趋势。目前,我国痛风患病率约为1%-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MSU)沉积在关节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
无论是否出现痛风发作的症状,都应该将尿酸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如果能通过降尿酸治疗将血清尿酸盐(sUA)水平维持在5-6 mg/dL以下,能够更有效地管理慢性痛风、减少痛风发作和/或促进痛风石的缩小甚至消退。然而,目前已上市的痛风药物还没有一种能持续让大多数患者将sUA水平降低到5 mg/dL以下。
好消息是,一款代号为AR882的在研强效促尿酸排泄新型药物,为痛风患者带来新希望——它在一项2期临床试验中使93%患者的血液尿酸水平降低到<5 mg/dL,而服用两种活性对照药物的患者分别只有11%和33%达到这一水平。
近期,AR882的3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其中,在中国进行的临床试验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牵头、数十家知名医院共同参与,共计划入组680名中国患者,2025年3月已完成首例患者入组,目前仍在持续报名中。
痛风需要主动干预
传统的痛风自然病程分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急性发作期、发作间歇期和慢性痛风石病变期。
在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由于没有症状,如果不定期体检很难察觉,在这一时期就进行良好干预的患者并不多。如果长期血尿酸显著升高且一直没得到很好控制,就会演变成皮下痛风石和慢性痛风石关节炎,而且这两者经常同时存在。
如果关节内沉积大量MSU晶体,就会导致痛风石形成,进而引发慢性痛风石关节炎,表现为持续关节肿痛、压痛、畸形和功能障碍,可导致关节骨质的破坏、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化、继发退行性变等。
要想避免这些严重的情况发生,就要及早让血尿酸得到良好的控制。尿酸长期达标,可以明显减少痛风发作频率,预防痛风石形成、防止骨破坏、降低死亡风险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研究发现,如果血尿酸>480 μmol/L(8.0 mg/dL),1年复发率超过50%;而血尿酸控制在<360 μmol/L(6.0 mg/dL),1年内痛风复发率低于14%,如果长期控制在<300 μmol/L,不仅会使尿酸盐结晶溶解,晶体数量减少、体积缩小,还可以避免新的结晶形成。此外,有效的降尿酸治疗还能改善痛风患者的心脏、肾脏合并症,降低死亡风险。
创新药潜在优势明显
通常来说,一旦确诊痛风,就应该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同时医生会根据尿酸水平及出现的临床症状、体征,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对于一般的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目标为血尿酸<360 μmol/L,并长期维持;如果患者已出现痛风石、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或痛风性关节炎频繁发作,则降尿酸治疗目标要调到更低,为血尿酸<300 μmol/L(5.0 mg/dL);直到痛风石完全溶解且关节炎频繁发作症状改善,再考虑将治疗目标改为血尿酸<360 μmol/L,并长期维持。
目前,我国常用的降尿酸药物包括抑制尿酸合成和促进尿酸排泄两类。此外,在急性期,医生可能会用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或糖皮质激素等进行抗炎治疗,甚至采取联合用药或可能考虑使用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在降尿酸治疗期间,医生可能还会使用秋水仙碱、低剂量非甾体抗炎药或小剂量泼尼松进行痛风急性发作的预防治疗。但各种类型药物所代表的治疗方案,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安全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目前已有多款治疗痛风的药物进入重要研究阶段,并取得积极的研究成果,比如AR882这款新药。
AR882是一种强效高选择性尿酸转运蛋白(URAT1)抑制剂,通过抑制URAT1使尿液尿酸盐排泄正常化,从而降低sUA水平。AR882不仅能够与URAT1长效结合,而且不会加重肾脏负担。每天一次用药,即可在全天候阻断尿酸重吸收的同时,避免肾毒性,使患者sUA维持在健康水平。
2024年8月,AR882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授予快速通道资格(旨在促进开发和加速审评用于治疗严重疾病并具有未被满足医疗需求的药物),用于治疗具有临床可见的痛风石的痛风患者。
之前公布的2a期临床试验(研究201)结果显示,AR882(50 mg剂量组)使93%患者的血液尿酸水平降低到<5 mg/dL,而服用两种活性对照药物的患者分别只有11%和33%达到了这一水平。这种强效作用显示,AR882在减少痛风发作和消除痛风石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此外,AR882的2b期临床试验也取得了积极的结果,为该药物进入3期临床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b期临床试验是一项为期12周的全球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纳入了140名痛风患者,他们在研究开始前的平均基线血清尿酸盐水平为8.6 mg/dL,还有几种合并症,包括高血压(47%)、高脂血症(35%)、肾功能不全(34%)等。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2周后,AR882治疗取得了积极结果。当使用剂量为75 mg的AR882进行治疗时,患者的中位sUA水平从基线时的8.6 mg/dL降至3.5 mg/dL,降幅达59%;使用50 mg剂量方案时则降至5.0 mg/dL,降幅为42%。安慰剂组没有观察到变化。
此外,2024年公布的一项2期随机、开放标签、全球性试验,共纳入了42名至少有一个皮下痛风石的患者。这些患者被平均随机分配到三个治疗组,每日分别接受一次以下治疗:AR882 75 mg;AR882 50 mg+别嘌醇最高300 mg;别嘌醇最高300 mg。
在6个月时,所有患者都获得了进入6个月的延长期治疗阶段的资格。选择进入延长期治疗阶段的别嘌醇单药治疗组患者,在现有的方案基础上增加了AR882 75 mg(即变为每日一次AR882 75 mg+别嘌醇最高300 mg),其他组患者则继续原有方案。各组的平均基线sUA水平在9.1-9.6 mg/dL之间。
研究结果显示,第3个月时,AR882 75 mg组、AR882 50 mg+别嘌醇组和别嘌醇单药组的中位sUA水平分别降到了4.5、4.7和6.1 mg/dL。第12个月时,上述三个组的sUA水平分别为4.3、3.7和2.9 mg/dL。第6个月时,通过数字卡尺测量显示,AR882 75 mg组有4名患者(29%)、别嘌醇组中有1名患者(8%)、AR882 50 mg+别嘌醇组中有1名患者(8%)至少有1个目标痛风石完全溶解。
在后6个月的延长治疗阶段,AR882 75 mg组和AR882 50 mg+别嘌醇组中分别有5名(50.0%)和4名(36.4%)患者达到了至少有1个目标痛风石的完全溶解。不管是使用AR882 75 mg单药还是与别嘌醇联用,在治疗的前6个月,总尿酸盐结晶体积都明显减小,并在第6个月到第12个月的延长期治疗阶段仍然持续减少。
图:AR882, 75mg 剂量下溶解痛风石疗效
该研究结果显示,在患有结节性痛风的患者中,AR882在降低血尿酸水平方面表现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能持续溶解痛风石,并且在前6个月治疗中就能让晶体体积减小甚至完全溶解。这提示我们,AR882或许能为痛风患者(包括伴有痛风石或亚临床结晶沉积者)提供疗效更好且更安全的新选择。
好消息是,目前这个药已进入3期临床试验阶段,现在已经开始报名,在北京、广东、山东、四川、江苏、河南等26个省(市/自治区),近70家医院都在招募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