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梅蓉村,“贷款难”的旧观念正被打破。经营豆腐坊的孙申富急需20万周转资金扩大生产,令他意外的是,仅3天时间,一笔无需抵押担保的“惠农e贷”就打入了账户。这得益于农业银行桐庐支行推行的“整村授信”模式——银行主动上门,通过大数据为整村农户建立“信用档案”并预授信额度。如今在梅蓉村,像孙申富这样凭良好信用就能在“家门口”轻松贷款的村民已有400多户,村民的“信用分”真正变成了“真金白银”。
这得益于整村授信模式,就是银行以村为单位,把辖内农户、商户、合作社等农村经营主体“打包”建立信息档案,通过大数据模型,评定信用等级并授予相应额度,使单个村民无需抵押或担保,凭信用即可获贷。
信用不是凭空而来。为了摸准村民的“信用底色”,农行的客户经理们下了不少苦功夫——白天,他们走村串户,坐在门槛、田埂上与村民拉家常,记录谁家打工收入稳定、种植养殖规模大、邻里评价好;晚上,再把走访信息与政府共享的大数据整合,为贷款对象建立一份“信用档案”。
“相当于给村民画一张信用‘画像’。”农行桐庐支行个人金融部经理潘玉环说,银行能就此测算每户村民的贷款额度——孙申富因为经营收入稳定、邻里好评,拿到了20万元贷款;王大姐的蜜梨园规模大、订单多,贷款额度涨到了30万元;就连快60岁养蜜蜂的李大爷,也因为“诚信记录清白”获得了10万元额度。
在梅蓉村,受益于整村授信的村民还有很多。截至目前,农行桐庐支行已为全村超400户农户建立档案,金融服务覆盖率超93%,贷款余额超700万元。拿到贷款的村民各展所长:有人种起杨梅,让山间多了片“致富林”;有人搞起了“稻田咖啡”特色乡旅,打造网红打卡点。
更让村民安心的是,贷款用得好不好,银行和村里一起“盯着”。梅蓉村党委书记吴方云指着村口的公示栏说:“村民贷款的使用和还款情况都贴在这里,大伙儿互相监督。去年,有人想把贷款挪到外地投资,还没动手就被邻居劝住了——‘你要是还不上钱,我们村信用分都受影响,以后谁还敢跟你打交道?’”
这种“全民共管”的氛围,让梅蓉村的信用环境变了样。过去个别村民欠钱不还,大家没什么感觉,现在“一户失信,全村着急”;过去融资渠道有限,现在整村授信后,拿出手机就能贷款,而且信用等级越高,利率越优惠。
如同一张覆盖乡村的“信用网”,整村授信这一模式,盘活了村民的信用资产,也让村民意识到“诚信抵万金”,更加珍惜个人信用,推动村风村貌持续向好。目前,农行浙江省分行已为辖内3800多个建制村落地整村授信业务,涉及贷款487亿元。在浙江金融监管局的指导下,辖内已基本实现整村授信全覆盖,辖内农户信用贷款占比约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