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大势所趋,绿色金融大有可为。11月1—2日,由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和通州区委区政府主办,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研究院和北投集团承办的“2023年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论坛”隆重召开,华夏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民吉受邀参加,并发表了题为《金融助力绿色低碳发展的探索与实践》的主旨演讲。
李民吉指出,发展绿色金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城市副中心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更是坚守金融政治性、人民性和普惠性的重要体现。
回望过去,绿色金融大有可观,硕果盈枝
我国绿色金融已形成良好基础,绿色金融顶层设计与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绿色金融规模快速增长。作为最早探索布局绿色金融的商业银行之一,华夏银行始终将“推进绿色金融特色业务”作为全行战略,率先建立全行绿色金融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基本建立了风险可控、经济可行、社会责任可言的绿色金融发展机制;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不断丰富,建立了涵盖绿色贷款、绿色票据、绿色投资、绿色租赁、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承销、绿色理财、绿色基金等集团化、综合化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国际合作持续深化,与世行、亚行、法开署等国际金融组织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专业化能力持续提升,开展能效、可再生能源、储能领域政策、市场研究,推出合同能源管理融资、光伏项目贷、户用光伏租赁、绿色项目集合融资等专业化产品;探索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路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提升环境气候风险应对能力,以ESG风险管理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绿色贷款业务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23年6月末,华夏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超过2700亿元,绿色贷款占各项贷款比例超过12.5%,位居同业前列,其中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融资比例超过80%。“绿筑美丽华夏”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先后获得中国银行业协会、美国环球金融杂志、国际金融论坛(IFF)等国内外二十多个专业奖项。竞争优势逐渐形成,特色化、差异化、专业化的绿色金融服务获得市场认可。
立足当下,绿色金融使命在肩,任重道远
尽管绿色金融取得良好发展,但是,金融机构在服务绿色低碳发展中也面临不小的挑战:最大的痛点是正外部缺乏对价支付,金融机构自身在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低碳环保领域还未构建起清晰的经营逻辑,还需要财政货币政策给予更多的激励政策。最大的瓶颈是缺乏识别应对转型风险的能力,尚未形成有效、统一、成熟的风险识别、分析和评估方法,准确评估资产组合的碳排放强度、量化分析面临的转型风险、开展气候风险信息披露还有很大困难。最大的短板是金融产品和服务尚不能满足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要求,还面临规模化应用无先例,应用价值需要验证,商业模式不成熟等诸多问题。
展望未来,绿色金融远山在望,大有可期
站在充满光荣与希望的新征程上,我们面临着难得机遇,更承担着重要使命,如何在经济压力加大背景下以绿色金融推动绿色发展,是我们必须答好的时代课题。总的来说,要抓好“政策—数据—服务—创新”这四大基本环节。
在政策方面,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优化创新制度环境,强化财税支持政策,充分利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两项货币政策工具,同时在金融机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资源配置等方面予以倾斜,强化绿色金融考核评价,增强绿色金融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数据方面,充分发挥数字技术支撑作用,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隐私计算等技术获取和使用碳数据。积极开展碳核算研究和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完善第三方核查验证机制,提高数据准确性,最终实现国家统一标准,为金融机构气候风险管理提供数据的可得性。
在服务方面,深入分析绿色发展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融资服务需求,以“商行+投行+撮合”的服务模式,提供综合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倡导以政府为主导建立绿色发展基金,向金融机构融资增信并进行风险分担,为金融机构控制风险增加可行性。
在创新方面,要协同推进绿色金融和数字化转型,金融科技提升绿色金融专业能力,逐步实现绿色识别精准化、环境风险评级智能化、预警处置自动化。同时,运用金融科技和大数据平台建立完善包括综合信息服务、碳金融产品交易、环境权益交易等在内的绿色金融基础设施,促进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数据整合,推动金融机构绿色转型和数字化转型深度融合。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作为“北京的银行”,随着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步入快车道,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的定位对华夏银行绿色金融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华夏银行将进一步助力城市副中心绿色金融资源布局,将金融资源倾斜支持副中心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能源和绿色智慧基础设施发展领域,为副中心绿色发展“融资”“融智”,切实发挥市属国企的绿色金融主力军作用,为首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贡献更大力量。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