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昊分享了智联招聘在大模型应用领域的实践经验,他提到,大模型在多轮交互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智联招聘将大模型视为组织一员进行应用开发,帮助HR从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他建议企业在推动大模型应用过程中理性“剪枝”,聚焦于大模型真正能够有效执行的任务,避免超出大模型能力范围的应用。
(智联招聘CTO王昊在圆桌交流环节中发言)
今年以来,大模型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不仅应用场景不断扩展,性能也持续提升,越来越多企业更加开放地拥抱大模型,并探索与自身业务的深度融合。王昊分享说,以往做产品,多轮交互难度很大,但大模型的到来大大降低了难度,为提升用户体验提供了新的可能。
但在实际的应用开发中,如何将大模型合理切入业务升级值得探讨。王昊分享了智联招聘应用大模型的思路,“可以把大模型当‘人’看,把它视为组织中的一员,去思考它的哪些能力能够给我们带来助力。”这种视角的转变有助于更有效地探索大模型在组织内部的潜在应用。就招聘而言,一个能够高效率完成招聘任务的“员工”显然是组织所需,大模型的核心任务在于“提效”。依照这一思路,智联招聘利用大模型优化招聘流程,在岗位发布、简历筛选、在线沟通等多场景中以大模型提效,帮助HR从重复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让HR得以“去做更复杂、更有挑战性的工作”。王昊畅想,未来智联招聘的大模型应用将更加广泛,甚至可能从交付“招聘效果”转变为直接交付“数字人”。
大模型技术变革业务方式,也催促组织内部同步变革适应。王昊分享了智联招聘在适应大模型技术过程中的经验,如成立专门的团队推动大模型应用、鼓励各部门探索大模型使用场景,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策略,从广泛尝试到聚焦关键应用。“最初我们引导各部门的同事去思考如何在工作中应用大模型,比如法务同事希望大模型能帮助公司员工快速查阅法律条款等,我们就搭建了一个‘法务助手’。”从真实需求到技术匹配,思考半径的缩短,让组织快速适应大模型,迈上提效之路。
“但我们面临另一个困难,许多人认为大模型能胜任许多任务,但其实它并非全都干得了,模型还是有边界的。”智联招聘对大模型应用进行“剪枝”,使其聚焦于擅长且业务需要的领域,形成技术与业务的互促循环。
新质生产力驱动业务与组织升级,大模型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业务与组织迭代。在成立30 周年之际,智联招聘率先探索大模型在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的应用,为行业提供了新技术应用的宝贵经验,也正引领我国人力资源服务释放新质生产力,向更高效率、更好效果进发。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