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季季红火锅的第一印象是去年江西小炒爆火后,南昌西站下车满眼的红色广告,后续走访南昌核心商圈,更是意外的发现季季红在南昌开店的密度之高,一个商圈竟然可以有5-6家门店,客单价居然能做到50元左右。近日,红餐网公布的中国火锅十大品牌,季季红作为唯一一家江西品牌名列其中,这些不禁让我好奇季季红火锅究竟有何魔力,能让江西人如此喜爱?从一个区域品牌走向全国,他们的底气到底从何而来?
如果要问当地人,哪个品牌是来江西必吃的?搜索小红书、抖音本地人必推荐的列表里印证了我的猜想。在火锅行业“红海厮杀”的当下,一家主要发源于江西的区域品牌以黑马姿态破局——季季红火锅近日入榜“中国火锅十大品牌”,其极致性价比引发行业热议,背后的品牌战略值得深究。
集中区域猛攻,在下沉市场打出一手好牌
当大家都在讨论“下沉市场”是餐饮唯一出路时,品牌如何接地气、地方化成了下沉的第一道难题。相比区域品牌,则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品牌基因和差异化成了季季红火锅两条并行的路。江西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江西人对“香辣”饮食文化的追求,季季红火锅则以独创的植物油锅底为核心,在保留“江西辣”的基础上,差异化的打出“辣而不油、香而不腻”的健康标签,刺激消费市场,成为烙印在江西人心中的“家乡味”,是味觉与情感的双向满足。
2020年疫情爆发,季季红火锅逆势扩张,开始在以南昌为核心和全省范围大势开店,全省直营门店从130家发展到今天的460多家,覆盖江西省11省100县,甚至到乡镇。吞下江西市场,拉大规模效应是季季红火锅的战略名牌。大规模开店,坚持直营模式,一个商圈开4-5家,甚至一个商场同一层都有2家门店,聚集的“蜂窝式扩张”,织就“3公里效率网”,每新增一家店,3公里圈内配送成本降价5%,实现“越扩张越省钱”的行业奇观。季季红火锅也因此频登区域热搜,聚合发展的效果立竿见影,季季红火锅用线下流量池的极高曝光率,获得了线上流量,并反哺到线下门店,形成下沉市场的正循环。
低价≠低质,通过极致效率实现“高质价比”
今天,你随意走进一家季季红,翻开季季红火锅的菜单,我们会发现,一个2-4人的锅底价格在16—23元,素菜个位数,润田翠矿泉水1元钱,所有门店定价统一,价格不涨,一年反降2次,包括景区店和高端商场店。看似“内卷”的价格实质是品牌诞生的基因——让每个人都能尽兴地吃上火锅。2001年元旦,季季红火锅在江西南昌创立,3元的锅底成了大多数江西人首次火锅体验的记忆。随着经济和消费水平的上升,多年后再来看季季红火锅低定价的战略模式,不难发现这不是单纯的价格战,本质是企业的“效率革命”。
除依托江西“好山好水好食材”的区域扩张优势所带来的物流成本低于行业的优势外,季季红火锅成本控制能力的核心在于标准化的门店质量管理运营体系,其能够实现从开店选址、人员招聘到门店全生命周期的系统化和精细化管理,持续提升运营效率。先买单再用餐、菜品设置大小份、首创自选超市新模式、采用去服务化的设计,没有等位零食、简化桌边服务,转而提供自助调料台、扫码点餐等基础设施,既降低运营成本,又契合年轻人“自主掌控”的消费心理,更是让顾客直观的感受到产品品质。极致的运营效率反哺到每一份菜品的价格上,印证“低价≠低质”的可行性,实现真正的“高质价比”。
“这不是简单的低价策略,而是通过系统效率提升实现的价值重构。”红餐网分析师评价道。从区域品牌到全国十强,季季红证明了一条新路径:用地域文化塑造差异化认知,用供应链革命支撑高质价比,或许是区域品牌全国化的最优解。
扎进年轻人堆里,用体验提升消费价值
在理性消费时代的当下,季季红火锅不仅通过“高质价比×省钱美学”俘获Z世代消费者的青睐,同时也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精准捕捉到Z世代的喜好,创新消费场景,带给Z世代独特的沉浸式消费体验,并精心策划并执行一系列别具一格的跨界营销活动,与Z世代产生共鸣新密码。
季季红火锅从2020年开始不断推出创新主题店,从初代粉色少女风“PINK”主题店到第九代自然系“山野”主题店,每一代门店设计均紧扣年轻潮流的主题,吸引众多年轻人用餐打卡;2024年读懂音乐在年轻人心中的特殊地位,通过华晨宇音乐会以及各大音乐节的营销活动,赢得了年轻人的青睐;与海昏侯IP的深度合作,让季季红在文化赋能上走出一条新路,通过复刻一口“青铜温鼎”让已有2100多年历史的汉代“火锅文化”焕发新活力,与年轻人产生的“新的兴趣链接点”,更有网友调侃:“季季红火锅不是在开发创新主题店就是在去各大音乐节的路上,还有复刻‘青铜文化’这波操作真的让人服气,真的没想到季季红火锅才是最懂我们年轻人的!”
“‘高质价比’不是伪命题,而是可复制的商业模型,更是餐饮业坚持普惠化的范式突破。”餐饮专家说道。当行业陷入“高端化”与“下沉市场”二元对立时,一家区域火锅品牌季季红证明了一条中间路径:通过对供应链、场景、文化的系统性重构,让品质与价格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在消费分化的时代,这种“不抛弃任何收入群体”的普惠战略,或许更值得行业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