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流通行业的价值重构已进入深水区。一方面,随着医改措施不断深化,集采政策进一步扩围,压缩了药品毛利空间。医药反腐常态化加强了行业的透明规范化,但也打破了原有灰色依附的销售链条。以上均使得药企必须更加倚重供应链整合与端到端的服务能力。
另一方面,“双通道”管理、处方药外流和健康管理消费升级的复合效应下,院外市场显著扩容。同时,医药电商也借助监管明晰与消费习惯养成,开拓新型流通通路。这一结构性的渠道重构,也给善于终端掌控与技术升级的医药流通企业提供了突破传统瓶颈的新增长路径,加速转型步伐。
在市场环境错综复杂的2024年,多数医药流通企业业绩普遍承压,但是华南地区领先的医药分销商创美药业(02289.HK),凭借扎实的零售网络、高效的供应链体系以及日益成熟的数智化运营能力,交出了一份规模与效益双重突破的亮眼“成绩单”。
非标领域优势明显,多渠道下稳健增长
根据最新财报,2024年创美药业实现收入约44.35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0.72%;毛利约3.25亿元,同比增长10.94%;净利润约5,328万元,增长3.78%;扣非净利润为5,369万元,增长7.3%。董事会建议派发末期股息每股0.45元,派息比例高达91%。关注到,公司毛利率已实现连续四年提升,既说明其在控制运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方面颇见成效,也表明其在价格竞争激烈的医药流通市场中,依然保持了优异的盈利能力。
非招标领域由于尚未全面纳入集采体系,在价格灵活性与议价空间上具备更高弹性,成为流通企业维持盈利能力的重要抓手。深耕医药非招标市场二十五载,创美药业在华南地区已构建起立体化营销网络和高效渠道管理。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的分销品规达12,810种,供应商为1,206家,分销网络覆盖14,429名活跃客户,均较2023年稳步增长。无论是品种资源的优化整合,还是跨区域渠道的拓展,都为其业绩提供了坚实支撑。
近年来创美药业持续强化业务布局,顺势拥抱“双通道”政策所带来的零售市场扩容红利,以独到的经营模式提升服务附加值,巩固行业领先地位。目前,公司已经与华润三九、赫力昂、广药白云山等知名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构建起产业链上的协同效应,助力他们扩大市场份额和提升品牌口碑。这种合作不仅限于单纯的购销关系,更涉及营销协同、渠道共建与服务延伸,从而形成了更具黏性的供需关系。
物流能力升级,科技赋能纵深拓展
在医药流通行业集中度提升的大趋势下,企业间的竞争也不再是单点的价格博弈,而是系统性能力的比拼。现代物流能力作为支撑流通效率与客户体验的重要支柱,正成为医药流通企业能否建立长期壁垒的关键。这一维度上,创美药业也进行了前瞻投入和系统化提升,以期构建更为牢固的护城河。
面对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局面,创美药业主动升级现有物流体系。公司分别在广州、汕头、深圳、珠海设有中大型现代化医药配送中心,配备了完善的物流网络和信息系统,以及先进的冷链和冷藏运输车辆及智能仓储设备,并严格遵循统一的GSP管理标准,这种全流程智能管理模式能够确保各节点信息传递及时高效,保障药品配送的安全性和时效性。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物流升级过程中,创美药业的第三方物流业务也迈上了新台阶。得益于对市场需求的准确判断和长期战略布局,其服务范畴与客户群体不断拓展。2024年,公司获得了东阿阿胶、复星医药、海南康芝等多家知名企业的第三方物流合作订单,在市场上树立起优秀的服务口碑,开启第三方物流业务新征程。期内,公司与厂家、商业分销商及连锁药店客户达成第三方医药物流委托业务及其他仓储或运输等增值服务合作的相应客户数量同比增加30%,相应收入同比增长超55%,显示出于该领域的成长潜力。
随着处方外流趋势持续深化、零售终端重塑行业价值链,流通行业的竞争核心将不再依靠某个单点业务的爆发,而是来自系统性能力的长期释放,具备底层网络能力与系统化运营思维的企业将成为最后的赢家。
综合来看,多年医药非招标市场的深耕、多地多仓协同的深化、物流体系质效的提升、价值前沿科技赋能,共同构成了创美药业当前稳健增长的底层逻辑。更关键的是,公司并未将业绩增长作为孤立指标来看待,而是通过对收入质量、物流能力升级与客户关系稳定性的综合管理,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稳健增长飞轮”。各项指标的协同提升,更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参照模型,叠加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市盈率及较为稳健的派息记录,市场对创美药业估值模型的重估,或许正处在一个渐进而明确的过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