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晚间,唐山海泰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835985.BJ,下称“海泰新能”)披露了2024年业绩报告。随着光伏行业各家上市公司年报陆续披露,行业基本面也逐渐展露。
报告期内,海泰新能经营管理持续稳扎稳打,锚定新质生产力的创新优势,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8.03亿元,同比有所下滑主要是受光伏组件价格下滑的影响。但是受益于原材料成本下降及业务结构优化,公司盈利能力明显增强,实现归母净利润约为1.82亿元,同比增长33.56%,毛利率提升至19.32%。海外营收占比出现同比下滑,主要系欧洲市场的影响,但随着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渠道建设加速,公司在荷兰以及南非、巴基斯坦营销网点落地,为公司2025年外销复苏埋下伏笔。
行业需求高增技术迭代加速 反内卷浪潮下行业有望高质量发展
当前光伏产业在经历数轮爆发式增长后,装机规模已处于历史高位,尽管行业增速边际放缓,但需求增长逻辑依然稳固。国内市场在风光大基地项目持续推进、消纳限制政策松绑及特高压外送通道扩容等多重因素支撑下,后续装机需求将呈现梯度释放。海外市场方面,欧洲市场库存去化进入尾声,中东、北非及拉美等新兴区域电站项目进入规模化建设周期。根据SPE最新预测,2024-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规模预计将达544GW/614GW,对应同比增幅分别为39%和13%,下游需求依旧旺盛。
光伏电池技术迭代进程持续深化,CPIA统计显示2023年N型技术路线已占据产能结构性升级主导地位,当年电池片市占率快速攀升至26.5%(其中TOPCon贡献超23%核心增量)。2024年产业格局加速重塑,在PERC产线加速出清(含技改转型)与技术替代进程驱动下,Infolink预测N型产品市占率将突破79%关口,TOPCon凭借更优性价比稳居技术主流,而PERC市场份额预计持续收缩。中长期展望显示,N型技术(TOPCon/HJT等)将在2026-2027年完成对传统PERC的全面替代,有部分老产能正在或即将被淘汰。在此背景下,2024年海泰新能通过技术攻关,其研发的N型单玻耐候组件转换效率达到23.5%,同时首年衰减率降低至1%以下,核心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与此同时,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于2024年10月14日在上海举行防止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专题座谈会,参会企业家及代表就“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畅通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渠道”及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充分沟通交流,并达成共识。
在此浪潮下,光伏行业有望告别“零和博弈”,转向技术共享、产能协作与生态共建。部分企业已通过跨领域合作(如光伏+储能+氢能)开辟新场景,或联合研发降低技术迭代成本,为行业注入良性竞争动力。海泰新能积极响应行业趋势,通过技术攻关和业务拓展,在“反内卷”浪潮中提升自身竞争力,在技术研发上持续加大投入,在业务合作上积极寻求跨领域合作机会。
持续深化光储一体化布局 全面拓展新业务
目前光储一体化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赛道,其内涵从单一技术耦合升级为“源网荷储”全链条重构。随着光伏渗透率提升、极端气候加剧电网脆弱性,行业依托AI预测调控、动态储能协同与虚拟电厂(VPP)集群技术,将光储系统平均消纳效率大幅度提升,度电成本明显下降。技术迭代层面,光储协同算法从“小时级”响应迈向“秒级”自适应调节,钠离子电池、氢储等多元储能技术分场景渗透,推动工商业园区、户用微网等场景实现“零弃光+24小时稳定供电”。
2024年,海泰新能紧跟行业前沿趋势,加速推进"光伏+储能"协同战略,形成"组件制造-系统集成-电站运营"全产业链布局。年报显示,储能业务收入突破6,016万元,户用光伏系统收入突破20,407万元。未来公司将形成以“组件制造+电站”为主,支架、储能为辅,并且逐步向上游的电池片制造和下游的氢能产业发展的业务模式。
具体而言,公司通过上游电池片环节突破完善垂直产业链,推动TOPCon电池项目落地投产,提升光伏制造环节一体化率,降低组件单瓦成本。增强中游电站开发能力,EPC业务不仅贡献工程利润,更驱动组件产品自销比例提升、配套业务方面,依托电站项目带动支架出货量提升,并同步推进储能系统集成业务,打造"光伏组件-支架-储能"综合能源解决方案,形成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格局。
在非光伏业务领域,海泰新能依托新能源技术积淀加速横向产业扩张,2022年以来战略切入风能、储能、氢能等领域,通过风光储氢立体化业务架构,构建起风光储氢全产业链协同体系,形成闭环生态,全面开启第二增长曲线。在氢能领域,海泰新能子公司获批“康保-曹妃甸氢气长输管道项目”,标志着公司在氢能领域迈出重要一步。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