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赛力斯超级工厂的生产线上,搭载中科摇橹船3D双目结构光相机的AI视觉质检系统成功对运动状态下的底盘生产线完成“抓拍”,一次可识别68个点位,准确度达到100%......这双精准的“工业之眼”,正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科摇橹船(全称“重庆中科摇橹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光+AI”智能感知技术的具象化呈现。
成立四年多来,这家扎根重庆的硬科技企业依托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技术积淀,将光学感知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在半导体、新能源、风电等领域突破数十项“卡脖子”难题,构建起覆盖中国船舶、京东方、赛力斯、施耐德电气等百余家产业链龙头的合作生态,走出了一条“技术深蹲、产业起跳”的突围之路。近日,在“2025第三届中国智能电动汽车科技与供应链展览会”及“OFweek 2025(第十四届)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上更是接连斩获“年度之光卓越企业”、“2024中国机器人行业年度投资价值企业”奖,标志着中科摇橹船的智能感知技术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关键跨越。
中科摇橹船智能视觉展示中心
“两个坚持”锻造创新基因
“制造业转型的痛点,就是技术攻关的靶点。”创始人郑道勤道出企业锚定的“两个坚持”:坚持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坚持赋能高质量发展。面对工业场景中“看不见、检不准、控不住”三大痛点,中科摇橹船拒绝“短平快”的规模扩张,聚焦递进式技术突破。通过四年多的发展,企业成功突破一批核心器部件,落地一批智能装备,培育一批智能示范应用场景,形成了覆盖汽车制造、半导体等30余个行业的解决方案。构建起包含150余项知识产权的技术矩阵,以硬核创新实力筑牢“光+AI+产业”的技术根基。
在半导体领域,中科摇橹船自主研发的Micro-LED晶圆巨量转移检测装备检测精度达2.5个像素,相当于在足球场识别绣花针尖。
在新能源领域,打造了国内首套全链条智能视觉检测系统——《汽车AI视觉质检全流程解决方案》,覆盖7大汽车制造场景,应用于赛力斯、长安汽车、广汽、奇瑞等国内知名车企,成为汽车制造智能化的重要推动力。
中科摇橹船3D涂胶检测系统正在作业
“技术深水区”构筑产业护城河
“现有感知方案就像拼凑不同功能的眼镜,始终拼不出一双完整的‘类人眼’。”中科摇橹船创始人郑道勤用形象比喻道出行业痛点。
以汽车智能驾驶为例,据数据显示,传统方案对夜间强光、团雾穿透等场景识别率不足60%,成为制约高阶智能驾驶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面向市场需求,中科摇橹船自主研发了“可视化激光雷达”相机。这项技术突破性地将激光雷达与智能视觉相机深度融合,在大雾雨雪天气,穿云透雾,可以实现20公里高清成像、5公里厘米级检测、200米水下成像,将成为破解智能网联汽车感知难题的突破口,也是渔政、航道等重点民生工程的科技屏障。
这种技术延展性源自中科摇橹船持续的高强度研发投入及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连续三年超过25%,在人才战略上实施“双轮驱动”政策:一方面引进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领衔的顶尖团队,另一方面通过“智能视觉工程师培养计划”培育新生力量。2023年技术人员占比达67%,形成“院士-博士-工程师”的三级人才梯队。
“产业基石”托举智造未来
“我们不做短期变现,要构建支撑中国智造的产业基石。”企业创始人郑道勤透露。中科摇橹船“1+3+N”战略,目标是完成核心部件国产化→智能装备产业化→数据大脑生态化的“三位一体”战略布局。目前,江苏盐城工业园的智能视觉总装基地已落成,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创新链;四川内江的西南业务总部将打造智能视觉装备基地,也已成为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的核心枢纽,赋能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
从破解“卡脖子”难题到定义行业标准,中科摇橹船的发展轨迹,映射着中国硬科技企业从技术突破到生态构建的升级之路。正如其名,这艘以“光”为楫的创新之船,正驶向高端制造的新蓝海。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