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故事:从绝望到重燃希望
近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团队通过脊髓电刺激术(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成功帮助一名臂丛神经损伤患者重获康复希望。患者为年轻女性,两年前因单杠训练导致左侧臂丛神经牵拉伤,左上肢功能完全丧失。历经两年药物和康复治疗,症状未见改善,左上肢感觉和肌力均无,并受到肩关节疼痛持续困扰。在近乎绝望之际,她求助于神经外科罗永春主任团队,经多学科会诊后,专家一致认为该患者诊断符合左侧臂丛神经损伤(闭合性牵拉伤),在传统治疗无效的情况下,脊髓电刺激术作为神经损伤领域的前沿技术,是突破困局的关键。
微创手术:创造奇迹
在充分术前准备后,夏小雨、李文德医生团队为患者实施“脊髓神经刺激电极置入术”。手术仅通过局麻下的经皮穿刺完成,创口微小。术后开启电刺激后,患者瘫痪两年的左上肢首次出现肌肉收缩,肩部疼痛显著缓解,皮肤温度及微循环明显改善。这一变化让患者及家属重拾信心,随后决定接受永久电极植入,并积极配合后续康复治疗。
术前伤侧上肢血运差 术后伤侧上肢血运明显好转
科普时间:认识臂丛神经损伤
1、臂丛神经由C5-T1神经根发出,支配上肢运动与感觉,关键分支包括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等。损伤后可能导致上肢瘫痪、感觉丧失或顽固性疼痛。常见于车祸、运动创伤或产伤,根据损伤部位可分为三类:
(1)上干损伤:肩关节外展受限,肘部无法屈曲;
(2)下干损伤:手部肌肉萎缩呈“爪形手”,严重时伴随Horner综合征;
(3)全臂丛损伤:上肢完全瘫痪且感觉丧失。
2、脊髓电刺激术:神经修复的“加速器”。
脊髓电刺激术通过植入电极向脊髓传递精准电信号,实现三重作用,为慢性臂丛损伤患者提供了新选择:
(1)阻断疼痛:激活脊髓抑制性神经元,拦截疼痛信号上传;
(2)促进神经再生:刺激神经营养因子(如BDNF、NGF)释放,加速神经修复;
(3)改善微环境: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瘢痕形成,为神经恢复创造条件。
未来可期:科技点亮生命之光
目前,该患者已进入系统康复阶段,对功能恢复充满期待。此案例印证了脊髓电刺激术的潜力,也揭示了神经调控与再生医学结合的巨大前景。医学的飞速发展正不断改写“不治之症”的结局,让更多患者看到曙光。臂丛神经损伤虽复杂,但希望从未远离,随着靶向刺激技术的优化,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或将迎来更多突破,为生命创造更多可能。
专家简介
夏小雨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神经外科医学部副主任医师
门诊时间:每周四下午
门诊地点: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门诊楼六层专家诊区九诊室
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医学博士
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博士后
专业特长:昏迷(植物人)促醒全疗程的综合治疗、功能性疾病的神经调控治疗,包括:昏迷病人神经调控促醒治疗;帕金森病等神经疾病的DBS手术治疗;脊髓损伤的脊髓电刺激治疗;严重疼痛的脊髓电刺激或药物泵植入治疗;难治性癫痫、脑卒中后康复的迷走神经电刺激(VNS)治疗;大小便功能障碍的骶神经电刺激治疗。
学术任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智能康复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组委员,中国健康管理协会神经调控全程管理分会理事,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家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与人机交互专家委员会委员。SCI期刊Frontiers in Neurology审稿编辑。
李文德
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医学部
2002级北京大学医学部八学制博士
·中国神经损伤修复学会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委员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神经调控全程管理分会委员
·北京整合医学学会脊柱脊髓康复分会委员
·发表专业论文31篇(中文核心25篇,SCI 6篇)
·参与编著及译著6部
·主持及参与国家和省部级课题5项
·擅长以下领域神经调控治疗:昏迷促醒顽固性疼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糖尿病足和下肢缺血性疼痛)脑卒中、脑外伤后遗症脊髓损伤后遗症大小便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