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2日,在内容创作行业面临产能与成本双重挑战的当下,中劢人工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劢”)携自研AI大模型Zminds及核心产品“AI剧本工厂”,亮相中投华创主办的“华创资本孵化营·110期”,引发资本与产业界的高度关注。这一动作不仅标志着AI技术在影视创作领域的深度渗透,更揭示了微短剧行业从“人力密集型”向“技术驱动型”转型的必然趋势。
技术破局:AI如何改写千亿级市场的游戏规则?
据艾瑞咨询数据,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预计2028年将突破千亿。然而,行业繁荣背后,剧本创作效率低、同质化严重、成本高企等问题长期制约发展。中劢的“AI剧本工厂”直击痛点,依托自研的Zminds大模型,提出了一套“工业化内容生产”方案。
该模型通过多模态算法与强化学习技术,可解析视频内容、识别角色与场景逻辑,并生成连贯剧本。其核心突破在于:
无限长文本生成:单次生成能力达百万字级(行业普遍上限为1万字),解决了长剧本的连贯性问题;
效率跃升:100集剧本仅需10小时完成,成本为人工的1/50,显著压缩制作周期;
政策适配性:深度对接广电总局“微短剧+”计划,覆盖家庭、都市、文旅等政策鼓励题材,降低合规风险。
目前,平台已积累20万+剧本数据,并孵化出自制短剧《无间商战》,验证了商业化能力。中劢集团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表示:“AI不是替代人类创作,而是将编剧从重复劳动中解放,聚焦核心创意。”
资本逻辑:为何微短剧成为AI落地的“黄金场景”?
微短剧的“短平快”特性与AI技术的适配性,使其成为资本押注的新焦点。据悉目前已有资本表示要领投中劢,有资深天使投资人指出:“微短剧产业链中,剧本成本占比超至少30%,AI替代空间巨大。中劢的B端年费模式可帮企业在将来节省70-90%的成本,这是可规模化的商业模式。”
据中劢披露的财务模型,其2025年预计营收3000万元,主要来自B端企业年费、剧本销售及C端订阅。若按15%市场份额测算,2028年营收或达接近2亿元,对应估值约6亿元(行业PS均值4.49倍),目前初始估值约3亿元。
行业重构:从“人海战术”到“智能基建”
传统微短剧行业依赖“人海战术”——一部30集剧本需7-15天、成本1万-2.5万元,且产能受限于编剧数量(全国从业者约10万人)。中劢的介入,正在改写这一逻辑:
To B端:年费模式下,客户年均可产出500部剧本,较人工提升12倍;
To C端:个人创作者通过低成本订阅,还有免费功能使用,可快速生成符合平台算法的内容,争夺流量红利;
To G端:对接“微短剧+文旅”“微短剧+品牌”等政策方向,为地方政府及企业提供定制化内容方案。
“这本质上是一场生产力革命。”虎嗅研究院分析师评论称,“当AI将剧本产能提升一个量级,微短剧行业可能从‘内容竞争’进入‘分发竞争’阶段,平台流量规则或面临重构。”
风险与挑战:AI创作的“天花板”在哪里?
尽管前景广阔,AI剧本的局限性仍需警惕。当前行业头部平台如快手、抖音均要求内容具备“强情感共鸣”与“社会洞察”,而AI在深度题材创作上仍依赖人工干预。此外,版权归属、内容同质化等争议尚未解决。
对此,中劢CEO回应:“AI目前聚焦标准化剧本生产,如都市、家庭类题材。创新性内容仍需人机协作。”据悉,中劢已与多家影视公司共建审核机制,并在合同中明确版权归属规则,以规避法律风险。
结语:一场指向未来的“基础设施”竞赛
根据《广东省数字经济发展指引1.0》,2025年全省数字经济规模将突破6万亿元,其中“AI+内容”被视为关键增长点。中劢的野心不止于工具层面——其提出打造“AI时代的内容基座”,未来计划向广告、教育等领域延伸。
“谁能率先建立行业标准,谁就能掌握生态话语权。”势界资本在投资备忘录中写道。眼下,中劢正以3亿元估值开启新的资本博弈,技术研发与全球市场拓展成为关键词。在这场效率与创意的博弈中,AI剧本工厂的下一步,或将定义内容产业的新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