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输血器"到"造血机",金融强国正当下
5月23日,九方智投旗下九方金融研究2025高端投资论坛于上海举办。论坛围绕“轻舟已过万重山”主题,特别邀请知名经济学家刘纪鹏发表主旨演讲,与九方金融研究所智囊团联袂为投资者献上新形势下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的解码剖析,获得新华财经、第一财经、中国基金报等媒体及投资者的广泛关注。
九方金融研究所2025高端投资论坛现场
整场论坛近三个小时的投资分享,为投资者献上囊括宏观经济、资本市场、中期策略及热门赛道的投资盛宴。金融强国战略目标下,金融行业正从服务实体经济的"输血器"升级为引领发展的"造血机",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更需要中长期牛市行情的推动,那么,中小投资者该如何把握本轮趋势,历年牛市行情爆发前夜又有怎样的交投特征?
以下是本届高端投资论坛的全程演讲干货,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交易依据。
刘纪鹏:大国崛起,势必伴随全球金融中心的转移
论坛伊始,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导、中国行为法学会财经专业委员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刘纪鹏发表主题为《拉动股市是金融强国的战略举动》的主旨演讲。
嘉宾刘纪鹏发表演讲
刘纪鹏从宏观金融史切入,强调大国崛起必然伴随世界第一金融中心的转移。以荷兰、英国、美国的金融霸权更迭为例,指出中国当前制造业规模虽为美国2倍,但金融实力(股市规模)仅为美国的1/5。两国资本市场规模差距显著,其中美国股市总市值64万亿美元,中国沪深两市及北交所合计仅12万亿美元(约90万亿人民币)。刘纪鹏提出,“制造业与金融业必须双腿并行”,中国亟需从传统的货币金融向现代的资本金融转型。
刘纪鹏定义“资本金融”为“以投行主导,资本市场为基础的直接股权投融资体系”,包含直接融资、股权融资与投资者利益保护三大要素。以美国为例,资本金融是它的第一生命线,1/4成年人通过证券、养老金、保险资金深度参与股市,而当前中国直接融资占比仅20%,其中还有一大部分是基于国家信用的国债。刘纪鹏认为,“尊重资本、振兴股市,这也是金融强国的不二选择”,需通过提升证券化率、完善监管制度来缩小差距,把资本金融的短板补上去。
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振兴,刘纪鹏表示,一方面通过拉动股市,可以增加政府的第三财政收入,依靠中国特色的国有资本向市场释放流动性;另一方面拉动股市、金融强国,要建立起投资者信心,这样才能四两拨千斤地把股市拉上去。
"美国的证券化率,即:股票市值(64万亿美元)与GDP(29.2万亿美元)的占比值是2.2,而我国目前的证券化率(股市市值90万亿/GDP值135万亿)则只有0.67。必须早日把我国的证券化率提高到1的水平,才能和大国的地位相匹配。
只要能把我国的证券化率提升到1左右,那时我们的股市来到5040点。中国的股市搞到5040点难吗?无论是从历史规律看,还是从中国GDP的增长速度看,都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刘纪鹏对此充满信心,那时我国的股市市值大约在140亿,必将对中国的大国崛起注入新的活力。
肖立晟:第一不要追高,第二勇敢抄底
九方智投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肖立晟以《迎风启航,乘势而上——中期宏观经济策略分析与展望》为题,给出了关于经济周期与宏观环境的剖析与前瞻判断。
嘉宾肖立晟发表演讲
肖立晟指出,美国经济韧性可能源于金融周期与政策工具的双重支撑。他分析美国PMI长期稳定在50上下,但美股在2022-2025年逆势上涨,“背后是金融属性驱动的资产价格膨胀”,尤其房地产空置率这一指标的上升,反映市场对未来的过度乐观预期。他警示后续美股下跌时要更慎重地辨别,“美股短期波动可通过政策熨平,慢慢又形成一个向上的态势”,整个海外金融市场有它独特的韧性。
对于国内经济,肖立晟从消费、房地产、科技等板块逐一拆解。他直言“房地产供需双弱是最大拖累”,当前库存下降但去化放缓,需政策或市场自发调节打破低位平衡。消费端虽有企稳迹象,但居民贷款增速仍为负。财政支出拐点,或将成为当前市场的关键变量。以科技领域为例,之所以中国科技近年发展势头正盛但资本市场却反应平平,就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而需求不足最大的根源是财政占GDP比重以及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太慢。
“一个经济体要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一定要依靠科技的突破。”肖立晟提示,科技开始爆发时,一定要保持信心,忍受前期高资本折旧压力后,存活企业未来5-10年的成本将持续下降并释放超额收益。
通过回溯近年A股市场形态,肖立晟认为,市场在走出W双底形态后或在等待最后一波拉升。基于宏观经济与技术形态的研判,肖立晟对今年市场表现坚定看多,核心原则是第一不要追高,第二要勇敢抄底。
胡祥辉:投资中国科技,着眼长期,容忍波动
九方金融研究所联席所长胡祥辉系统回顾中国科技从跟随到领先的发展历程,发表题为《从追赶到超越——中国科技自主可控之路》的主旨演讲。当下,我国科技水平已在航天、航空、AI等多个领域迎头赶上,甚至跻身世界第一梯队。
嘉宾胡祥辉发表演讲
胡祥辉揭示自主可控发展的“三道难关”:理论难题、工程难题和商业化难题。其中,商业化难题是阻碍科技自主可控最难的一部分,在一个自由竞争的商业化环境下,科技产品的商业化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以及企业家前瞻的视野与胸怀等多方面因素的协同聚力。
同时,中国在科技人才储备上也给予市场更多的期待。英伟达CEO黄仁勋在最近的采访中提及,中国的AI不可能落后于美国太久,因为全世界搞AI的有一半是华人。
在专利成果方面,80年代中国专利申请量在全球的占比几乎是0,美国在最高峰的时候占据全球44%的专利申请量。胡祥辉表示,多年追赶,中国在12年超越德国、17年超越日本、19年超越美国,直至今天,我国在全球的专利申请量已位列第一。
未来10-15年,我国科技自主可控发展,以及和美国博弈的主要战场在哪里?胡祥辉提到AI与半导体、机器人、立体空间经济、医药生物、粮食安全等领域的投资机会。
盖特纳曲线
至于如何投资布局,他提示应遵循盖特纳曲线的发展思路,警惕技术泡沫但需抓住产业化拐点,以长期视角交易布局。在盖特纳曲线中,当一个新的技术、题材出现时,市场最初反应是最激烈的,也充斥着大量泡沫,只有当泡沫破灭,行业才会迎来一个稳定成熟的产业化发展趋势,因此投资者要学会忍受波动,以一个长期的视角去投资科技。
侯文涛:W底形态确立,大概率向上突破3500点
区别于前三位专家,九方金融研究所联席所长侯文涛的演讲主题为《我自坚韧,任尔何风——中期策略展望》,演讲内容紧扣中国股市,并且聚焦到未来几个月的市场预期,给予投资者更多具体的投资策略建议。
嘉宾侯文涛发表演讲
他认为,外部关税与内部政策是决定今年整体A股走势的两大因素。关税方面,四月出口数据大幅好于市场预期,其中有对美抢出口的因素,同时对第三方国家的转口贸易也贡献了积极力量;下半年需关注出口冲高回落的可能。政策方面,以财政政策为例,2025年已经确定了比2024年多3万亿的额外财政支出,而这一数据将完美对冲对美出口的下滑影响。
侯文涛判断,上证指数技术面W底形态确立,突破3500点将成为大概率事件。此外,今年还有一个额外的因素,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因此市场对于未来的展望不只是针对2026年,而是基于下一个五年计划,会提前透支一部分对于达到2030年目标的预期。
指数的上涨不可能仅依赖存量资金就能强势上涨,需要增量资金的推动。那么,增量资金从哪儿来?侯文涛表示,增量资金有部分来自政策,比如8000亿的再贷款以及互换便利工具等;其次来自保险等长期资金,新政策允许险资设立私募基金,这也向风险更高的标的释放更多长期资金;最后一个是机构,近年来基金规模稳定在4万亿,主要增量来自被动型基金。
对于上述增量资金,侯文涛表示,机构型资金居多,机构资金不像游资或者散户资金一样短期会有极强的爆发性,这也决定了市场中长期资金持续流入的慢牛趋势。
具体到投资方向,侯文涛重点提及高股息权重股、新型消费和泛科技赛道三大逻辑。高股息权重股将受益于当前低利率的市场环境,适合大级别资金;新型消费迎合了新一代消费者的消费偏好,但需警惕短期过热;科技赛道基于中美的大国竞逐势必会有更宏大的叙事,同时也更需要关注科技商业化的进展。
在国际政经局势纷乱多变的当下,市场信心尤为重要,本届九方金融研究所2025高端投资论坛的主题“轻舟已过万重山”不仅是对资本市场未来走势的前瞻判断,更是对中国经济发展韧性的坚定看好。
深耕投资研究、打磨服务能力,九方智投定位“新一代股票投资助手”,多年来组织举办了投资策略会、轻量级财经节目、上市公司调研活动等各类创新投资、投教活动,为投资者培养理性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健康理念而添砖献力,助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