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牛肉市场,恒都牛肉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从重庆丰都的山区牧场到全国商超的冷鲜专柜,从实验室的专利证书到农户手中的增收账本,这个品牌用十五年时间书写了一部中国肉牛产业的创新史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恒都如何用全产业链思维、科技研发和人文关怀,重新定义中国牛肉的品质标准。
中国牛肉行业曾长期面临一个尴尬现实:养殖端分散、加工端粗放、流通端低效,导致品质参差不齐。恒都的解决方案是“全产业链闭环”——从牧草种植到终端销售,每个环节都由自己掌控。
在丰都的标准化养殖场,牛群享受着“五星级待遇”:吃的是科学配比的谷物饲料,喝的是山泉水,住的是沙床牛舍,每天还有“音乐牛栏”的舒缓旋律。这种标准化养殖模式不仅让肉质更鲜嫩,更让食品安全有了源头保障。而在内蒙古赤峰的育肥场,恒都通过与当地农户合作,将订单育肥模式推广到千家万户,既保证了牛源供应,又带动了地方经济。
屠宰加工环节,恒都引入了德国全自动屠宰线和72小时排酸工艺,将一块牛肉的分割细化到200多个部位。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冷链体系:从屠宰场到仓储中心,再到消费者餐桌,全程低温密闭运输,确保肉质鲜嫩如初。这种“从牧场到餐桌”的无缝衔接,让恒都牛肉在高端商超和电商平台都成为畅销品。
恒都的“科技基因”藏在每一个细节里。在重庆丰都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恒都与西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立了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这里的专家团队不仅研究牛的基因改良,还开发了“音乐牛栏”“沙床牛舍”等健康养殖技术。
恒都的故事不仅是商业传奇,更是社会责任的典范。据悉,恒都创新推出了“公司代购、代养、代销”的肉牛金融扶贫模式:农户只需提供土地和劳动力,恒都提供牛犊、饲料和技术,最终收益按比例分成。这种模式让20%的农户参与肉牛产业,帮助1000余建卡贫困户脱贫致富。
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牛肉始终占据着特殊地位。从《诗经》中的“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到现代餐桌上的牛排、火锅,牛肉不仅是食材,更是文化的载体。恒都深谙此道,在产品开发中融入了大量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其“鸿牛传福”礼盒以中国红为主色调,包装上印有传统牛纹图案,寓意吉祥如意;而“骨钙牛肉”系列则针对中老年消费者,强调“以形补形”的养生理念。在营销层面,恒都通过赞助《中国牛业大会》、举办“牛肉文化节”等活动,将牛肉饮食与传统文化深度绑定。这种文化赋能不仅提升了品牌附加值,更让消费者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面对消费升级和国际化竞争,恒都的野心不止于国内市场。近年来,恒都通过承接澳洲活牛进口、布局海外牧场等方式,构建起全球化的供应链体系。而在产品端,恒都正加速向预制菜、休闲食品等领域拓展。未来,恒都牛肉将进一步整合上下游资源,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努力让世界看到中国牛肉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