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首航新能发布了2024年年度报告,实现营业收入27.11亿元,归母净利润2.59亿元。此外,公司在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55亿元,归母净利润5248.42万元,同比去年增长7.01%。
年报显示,主要是公司优化客户结构、控制低毛利业务规模所致。通过业务结构优化,公司盈利能力得到有效提升,2024年度公司全年综合毛利率达较2023年度提升4.22个百分点,整体维持在较高水平。
为应对市场变化,公司采取积极、灵活的经营策略,持续强化费用管控,2024年度管理费用及销售费用合计同比下降超过25%以上。
行业变局:光储市场结构性分化,政策驱动转向内生增长
今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重磅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即136号文,标志着电力市场化改革驶入深水区,从"政策驱动"向"价值驱动"的内生增长趋势显著。同时,技术路线的分化、收益模式的重构、成本分摊的争议等深层矛盾集中浮现,结构性倒逼行业寻找新解法,进一步对光储企业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国际市场方面,德国议会通过《太阳能峰值法案》(Solarspitzen),聚焦解决光伏发电过剩导致的负电价问题,同时推动智能用电和储能发展,通过动态电价机制和户用储能补贴,使得储能技术更加具有经济性。同时,“储能+光伏”组合也获得了优先并网权,促进了储能与光伏技术的深度融合。
欧洲多国都有不同程度的政策倾斜,西班牙生态转型与人口挑战部依托《国家综合能源与气候计划(PNIEC 2023-2030)》框架,制定实施强制储能配比提升至25%;意大利企业与制造部推出3.2亿欧元中小企业能源补贴计划,其中30%资金专项支持工商业储能系统;波兰气候与环境部在《波兰共和国法律杂志》上公布储能补贴计划,总预算达40亿兹罗提。
在此行业背景下,能够拥有“技术驱动+价值驱动”的内生增长、在储能领域打开新增长级的企业,随着未来光储协同产业效应的释放下,将更具有国际竞争力。
储能业务构成新增长曲线,光储双赛道重构竞争力
早在2015年,首航新能就开始布局储能方向,发展至今已形成良好的基础优势。从当前政策趋势上看,押注储能的决定无疑是具有前瞻性的正确决定。
从首航的财报中也不难看出,其储能逆变器、储能电池产品在报告期内占营收比重分别为22.49%、26.84%,已成为公司重要产品,并构成了新增长曲线。
值得关注的是,首航新能的储能逆变器、储能电池产品的毛利率分别为45.85%、37.70%,得益于其高毛利率,拉动了公司综合毛利率的提升,在行业水平中亮眼突出。
报告期内,首航在光伏逆变器与储能系统互补性进一步增强,朝“光储一体化”方向持续迭代,扩大、丰富储能产品的规模和产品线,并拓展工商业大型地面电站市场,结合不同国家及地区的差异化需求,积极拓展德法、日韩等光伏发达国家市场和中东、南美等新兴光伏市场;同时,公司表示将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助力我国清洁能源产业的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公司产品的国内销售规模,落实国家碳达峰行动方案。
凭借在电力电子转换、系统集成等方面的技术积累,以及现有光伏客户资源的协同效应,中国光伏逆变器厂商在储能领域具备较强的先发优势。光储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将成为中国光伏逆变器厂商新的业务增长点。
首航新能表示,在全球光伏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下,中国光伏逆变器厂商积极调整战略布局以应对全球市场变化。一方面,通过持续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实现降本增效;另一方面,加速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通过海外布局、完善本地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技术创新、全球布局的双轮驱动发展模式,将助力中国光伏逆变器厂商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大发展空间。